Friday, April 2, 2010

中医整体观念的错误(一) ——分析是中医认识人体的基本方法 王律修


中医整体观念的错误(一)

中医整体观念的错误(一)
——分析是中医认识人体的基本方法
王律修
摘要:为了认识人体这个整体,中医使用解剖、四诊、药物试验等分析方法,实现了人体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疾病成份、药物功效的综合认识,中医学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中医从辨证论治立场出发,把“司外揣内”叫做整体观念。这个观念混淆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和中医认识的分析性,违背《内经》“外内相得”认识原则,忽视中医基础医学成就,所以是错误观念。(本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09第3期)

关键词:中医;整体观念;分析;综合
中医用相互矛盾的两个内涵定义整体观念[①]。例如,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说:
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整体。中医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②]
这个定义拥有两个相互否定的内涵,一个肯定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认为“宇宙”、“人体”、“人和环境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个则把整体分割为“人”、“环境”、“各个部分”:认为“事物内部”是“各个部分”组成的。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和“分成部分的整体”是两个互相否定的概念。由互相否定内涵定义的整体观念,违反思维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事实上,中医学不存在这样的观念。
1   中医整体观念是唯象思维

1.1 
《内经》确定“外内相得”认识原则

《内经》强调司外揣内”的同时,也强调“外内相得,无以形先”认识原则。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寻求外部征象和内在病理一致,不得单凭外部征象针刺治病,也是中医诊断、用药、手术治病的原则。确认外部征象和内在病理一致,是中医基础医学的任务,这项任务不仅事关中医认识真理,而且与临床得失密切相关。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引用张湛的话说:“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要实现“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原则,中医要用人体解剖、试验分析等基础医学方法,确认器官生理病理与体表征象的真实联系,才能为临床“司外揣内”提供先验知识模型。然而,中医片面强调“司外揣内”方法,并誉之为“整体观念”。
1.2 医把“司外揣内”叫做整体观念
1.2.1  单纯“司外揣内”是唯象思维
“司外揣内”是根据外部征象,推测事物的内在成份和运动规律。中医基础理论都是单纯依据外部征象,断定事物成份和运动的理论。例如:气学根据时令、气候、神、色等外部征象,断定自然、人体、药物皆由“无形之气”构成,以为自然、生命、药物皆是“气的运动”。阴阳说根据黑白、寒热、动静等外部征象,断定自然、生命、药物皆由“阴阳”构成,以为自然、生命、药物皆是“阴阳运动”。五行说根据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稼穡等外部征象,断定自然、五脏、药物皆有“五行”属性,以为自然、脏腑、药物机能皆是“五行运动”。藏象说根据神、色、证候等外部征象,断定脏腑生理、病理,以为“视其外应,知其内藏”。经络说根据浮而常见、刺出其血、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等外部征象,断定人体有“交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经络组织。运气说根据年份、季节、时辰等外部征象,断定自然气候、疾病流行,以为灾害、疾病存在“运气”规律。病因病机说根据时令、脉候等外部征象,断定证候的六淫“性质”,以为证候“性质”就是“病因病机”。药性说根据药物色泽、气味、主治证候、部位等外部征象,断定药物“性味、功用”药性与证性互相循环论证。辨证治法根据脉象、舌象、症候等外部“征象”,断定证候的寒热“病机”,拟定寒、热相反治法,以为治“证”就是“治病求本”。总之,辨证中医是单纯“司外揣内”的唯象思维。

1.2.2  中医以为“司外揣内”就是“整体观念”


中医混淆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和对于对象的认识。如王新华《中医基础医学》说:“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所谓整体,显然指称认识对象。紧接着,该教材就把“司外揣内”方法说成是整体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写道:
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这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治疗上,局部的病变常须从整体出发,采用相应的整体疗法,如耳病治肾,鼻病治肺,目病治肝等,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治左,从左治右’,以及‘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上者高取之’等,都是整体观念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③]
仅仅凭“相互联系和影响”这句话,没有先验的“司内揣外”根据,不明确形、神之间的中介联系,单纯“司外揣内”,不能保证中医诊断、治疗的“正确”。例如,藏象学说和脏腑辨证就存在“象”和实质器官关系问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说:
藏象学说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其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则两者是有所不同。迄今为止,诸如心的藏神、肝的疏泄、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以及肾藏精、胆为中正之官等等,均难以用用现代人体解剖学中同名内脏的生理功能进行解释。实质上,藏象学说所阐释五脏,乃是五组由特定内涵所组成的生理功能的集合,是以由表知里的整体推导方法和取象比类的方法所概括而成的与现代医学不同的功能系统。[④]
其实,《内经》、《难经》医家并不否定他们描述的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实质器官,也不知道“心藏神”、“肝疏泄情志”、“肾藏精”等认识有错。中医学藏、象关系错位是近代医学揭示出来的。面对错位藏、象关系,近代中医不反省单纯“司外揣内”方法的缺陷,不正视和纠正本学科知识错误,而用“功能集合”替代人体五脏器官。这个错误远比藏、象错位严重得多:人体什么“功能”不依附于器官?不明器官病位的诊断是“正确诊断”么?实质器官病理病位不明,方药、针刺、手术目标何在?排斥人体实质器官形态机能的医学思维还是“整体观念”么?实际上,唯象中没有自觉地把人体当成整体来认识,违背《内经》“外内相得”认识原则

2  分析是中医认识人体基本方法

认识是人脑对作为整体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分析,就是把作为整体的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确认各个部分的性质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析对认识对象的作用,有破坏性分析和非破坏性分析。破坏性分析是打开被认识整体,获取其结构组成和机理的方法,被分析整体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坏[⑤]。如《灵枢.经水》用“解剖”方法认识人体,南朝唐赐妻儿病理解剖唐赐尸体、清代王清任察看人体残脏、汉代华佗剖腹续肠,这些分析是破坏性分析。非破坏性分析指被分析属性仍然存在于被认识整体上,被认识整体没有被破坏。如中医问诊、平脉、望色、审证候、分阴阳、论五行、经验方药试病,都是对人体整体进行的非破坏性分析。要认识人体,非分析不可能。所以说,分析是中医认识人体的基本方法。根据分析对象不同,中医学有感性分析和理性分析两类分析认识。
2.1  中医对人体的感性分析 
感性分析是感官对认识对象的分析。宇宙是万物构成的整体,古代《太始天元册》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一步,就是用感官分解宇宙为万物。殷代甲骨文用四千多个形体字符区别自然、物和人。《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正是感官把“人体”从宇宙万物中分析出来,才有中医学科的认识对象。从宇宙整体分解出“人体”,并没有破坏宇宙整体。人体是无穷多属性构成的整体,人们通过感官分析,区别男女、老幼、居处、嗜好等属性。中医通过“解剖”实验、感官分析,综合成人体头、颈、胸、腹、四肢,五官、九窍、脏腑等形体、器官,以及精神、呼吸、受纳、藏泄、运化等生理机能。《中医基础理论》说:“形体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⑥]中医还通过“四诊”分析,认识疾病的病史、症候、病因、病理、病程等。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感性分析,便没有中医学。
2.2  中医感官认识为“实”
常言说,“眼见为实”。中医感官认识的人体形体、官窍、经脉、气血、津液、脏腑、症候,无一不是客观存在。临床医学占据中医学术重要地位。为此,学术界理当注意中医经验治法对疾病整体的分析。中医用针灸、药物、手术等经验方法治病,经验治法(此治法,非辨证论治“八法”!)以物质手段,应对形质疾病,治法有分析疾病整体的作用。例如,川芎、白芷、天麻治疗头痛症候;芜荑、雷丸、楝实治疗三虫病因;麻黄汤、白虎汤、清营汤治疗伤寒、温病证候;俞跗、华佗剖腹续肠、整合骨折病理;黄连治痢,青蒿治疟,羊肝治夜盲,种痘消灭天花病——经验治法针对疾病不同病素。疾病整体被中医治法分解成病因、病理、病候、病程病素,这是物物分析的结果,或叫临床试验。感官认识和物物分析结果都是实在知识。实在知识不附带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性质”是思想家附加给感性认识的理性分析。
2.3  中医对人体的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是运用认识模型对感性认识进行的分析。中医以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为认识模型,这个认识模型虽然以自然、人体、疾病、药物等感性认识为分析对象,但是,她注重分析它们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疏于物质成份、结构和物质关系分析。受辨证论治认识模型影响(如心藏神、经络说),许多已被感知的人体器官,如脑、髓、睾丸、动静脉组织,其解剖、生理、病理,没有成为中医理性分析对象。没有被古人感知的卵巢、胰腺、神经、内分泌等器官,更不在中医理性分析范畴。中医注重人体感性知识和“性质”分析,说明中医只把抽象人体作为认识对象,没有自觉地把人体整体作为认识对象。所谓“整体观念”其实是一句空话。


3   中医学的理性综合与检验
哲学家阐述的综合有两类:一是物与物无穷多属性紧密结合成的整体,即原始的综合(朱广启,《物性论》)。二是把分析过的事物、现象的各个部分、属性结合起来考察,即理性综合,又叫认识综合(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理性综合是人脑把思维分析所得属性组合成的认识“整体”。
3.1  中医理性综合的范畴
与理性分析一样,中医理性综合也借助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认识模型,把对自然、人体、疾病、药物理性分析所得的寒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综合,形成气、阴阳、五行、药性、藏象、经络、八纲、六经、卫气营血证、脏腑辨证、治法概念和理论。很明显,中医理性综合受到感性认识范畴和思辨认识模型的规定,综合范畴也局限于自然、人体、疾病、药物等外部征象的“性质”,缺失对自然、人体、疾病、药物内在物质成份、结构、代谢方面的内容。单纯“司外揣内”为根据的中医理性综合,难免心主神明、肾藏精、五脏中心论、经络学说这类认识错误。
3.2   理性综合与原始综合的区别
理性综合与原始综合是有区别的。第一,两类综合表征对象不同:原始综合是分析之前的认识对象,理性综合是分析之后的认识。第二,两类综合存在主体不同:原始综合存在于认识对象(病人),认识综合存在于认识主体头脑中(中医)。第三、两类综合包含的属性量不同:原始综合是无穷多属性的总和,认识综合只包含有限多属性,对于拥有无穷多属性的人体整体而言,无论医学认识包含多少属性,都只是人体原始综合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对于原始综合人体而言,医学认识始终是抽象认识。第四,两类综合在认识中的作用不同:原始综合不但是认识对象,而且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例如中医气学的“气”是认识综合,但是,“气”只有一个“无形”属性;而人体呼吸之气、空气则不仅“无形”,而且有色(蓝天)、能流动(呼吸、风),人们可以感触空气的存在;气学的“气”没有感觉属性,所以,中医气学的“气”是虚概念。

3.2.1 认识接受原始综合检验真理标准认为,认识只有与客观对象一致才是真理。因此,中医理性认识要接受原始综合客观事实的检验。现代医学深化了人体、疾病、经验医药的物质、结构和代谢知识,深化知识对中医理性知识具有检验作用。结论早已有之:心主神明、肾藏精、十二经络、清心泻火、补肾填精治法等理论,与客观对象不一致。唯象医学观念违背《内经》“外内相得”医学原则,这是中医理论经不起原始综合检验、发生科学危机的根源。但是,中医感官认识的人体形体、官窍、经脉、藏象、症候、病因、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中医感知的心主血脉、肺司呼吸、肾主水液、脾统血、肝疏泄胆汁、脑主神明等认识是客观存在;针灸、方药、手术治病经验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中医药经验知识,虽然受尽错误理论的压迫,但是,效用标准维护着它的市场生存。科学危机证明,有效的经验中医药,不仅需要传承应用,而且需要“外内相得”的科学模式。

[①]王律修.中医科学危机与对策.医学与哲学.2008.29(12):63

[②]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③]王新华.《中医学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

[④]钱信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9

[⑤]朱广启.《物性论》.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29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