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9, 2010

科網泡沫:10周年 (廖匯恒)


科網泡沫:10周年死忌

2010年3月15日

【明報專訊】今天是科網泡沫10周年死忌。在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升至5100點的最高水,之後2年最低跌至1100點(見圖)。一如所有歷史事件,隨時間的流逝,最終都會被人淡忘。10年之後的今天重提舊事,是希望讀者銘記歷史的教訓。文章分三部分,首先簡略重溫美國科網熱的經過、熱潮如何吹到香港,最後撮要三點教訓。
一、先定義「科網熱潮」的時空。科網熱潮是指98年尾至00年初之間,美國突然湧現大量互聯網公司,大部分只有極少營業額、沒有盈利和資產,投資者卻趨之若鶩,科技股指標納指節節上升,在高峰期差不多每日都有一隻網股上市。

較有作為的網股(如Amazon.com、eBay)等早已上市,到了後期上市的網股業務愈來愈奇怪:網上賣狗糧、網上賣花、網上賣水果。最矚目也最反高潮的事件,是在2000年1月互聯網供應商American Online以換股形式與Time Warner合併,成為史上最大宗的收購案,合併後公司市值高達1萬億港元——反高潮是因為當大家都全情投入網絡世界時,AOL卻從虛轉實收購一間傳統媒體巨擎。泡沫最終在3月爆破,納指升至5000點後轉輾下跌八成。10年之後的今天,納指只有2300點,「股市長線必升」原來並非必然。

股市為港科網熱起點
二、香港從來都不是搞科研的地方。美國的科網熱是以科研為起點,而香港的科網熱卻是以股市為起點。
99年7月是本地科網熱的分水嶺,當時的China.com,挾「中國第一網股」之概念跑到Nasdaq上市,股價首日升了2.4倍。投資者沒有理會,China.com的市「營」率(市值÷營業額)是400倍。猛漲的股價令港人對網股開始感興趣。
投資者願捱,上市公司自然願打,爭相變身網股,招數不外乎收購網站、投資其他網股、公司易名為「XX數碼」、「YY網絡」,十居其九目的只有一個:炒高股價、趁機抽水。今天移動(0941)花少少錢買銀行股,已經被投資者批評為「不務正業」;當年某間從事雲石買賣的公司,「與超過10間上市公司合作,計劃在半年內推出8個中文網站」,公司名稱從「XX雲石」改為「XX動力」,結果股價一日內升了一半。長城科技、新數碼、中國網絡這些被人遺忘了的名字,曾幾何時頻頻在十大成交榜上有名。

誰是本地科網熱最大贏家?是地產商。大財團敏銳的市場觸角,在科網投資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新地(0016)的新意網和長和系tom.com雙雙在2000年3月招股,其中成立只有兩個月的tom.com股民從旺角打蛇餅到油麻地只求一張白表,成香港股壇永不磨滅的奇景。再加上於同月上市的hongkong.com,被稱為剛成立的創業板的「網絡三巨頭」。這也再次印證了當大財團賣股票時,你一定要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永遠都不要做交易對手。

識別泡沫易 難知何時爆


不得不提電訊盈科(0008)。00年3月,盈科數碼動力憑超高股價鯨吞香港電訊。一如AOL吞併Time Warner,這單交易最諷刺的地方,是盈動作為亞洲科網股的龍頭,竟然收購一間傳統藍籌公用事業——香港電訊畢竟只是一間產生大量現金流電話公司。當股民陶醉於網絡的世界,李澤楷從虛轉實之舉完全是反高潮,至於之後股價跌了9成、原本香港電訊的股東血本無歸,只是泡沫爆破的必然結果,小股東沒有資格怨天尤人。

本地科網熱比美國遲起步,卻是同時爆煲。看看TOM集團(2383)新意網(8008)和電盈上市10年來的股價圖,結果不言而諭。美國方面,據FactSet Research的調查,10年前的10大的科網股,有2隻已經完全消失,餘下8隻的股價平均跌了88%,只有Amazon.com一隻有升幅。

三、筆者重溫當年的剪報,置自己於歷史的洪流之中,得出三點結論:

A、識別泡沫並不難,難的是知道何時爆破
泡沫並非事後才能發現。重讀當年的報紙,早在99年初,已經有不少重量級名人發出「泡沫警告」,例如:

.摩根士丹利資產管理主席Barton Biggs警告,互聯網股升勢只是泡沫。

.同是大摩的「網絡女王」Mary Meeker,職責是幫科網股上市,理應賣花讚花香,卻屢次公開警告,科網股會有大型調整、很多科網公司不會有盈利。

.科技龍頭微軟主席Bill Gates警告,「現時所有科技股的價值都偏高」。

事後孔明,我們很容易會嘲笑當年的投資者「你地點解會咁蠢?」回到10年前,其實除非投資者不問世事(不問世事者又怎會買科網股?),否則在各方投資名家的警告下,盲的也會知道眼前的科網熱是場泡沫。除了財經演員外,大部分分析員、基金經理對科網股的評價,其實都是不信任居多。

識別泡沬並不難,難的是知道何時爆破,上述的警告是在爆破前一年就發出,難以置信的是股價在一片警告聲中節節上升,大部分投資者是明知網股沒有前景卻仍然接火棒,用最快速度買入,然後以更快速度沽出。

有泡沫非看淡股價原因


有泡沫不等於應該看淡,在索羅斯身上我們找到最佳例子。量子基金(Quantum Fund)早在99年初以為泡沫爆破,太早開始沽空科網股——足足早了一年!正如曹仁超所言,太早看淡亦是死罪。

B、稀奇估值方法,投資者宜一笑置之

股價總不可能是負數,為了對科網股的股價自圓其說,當年出現了新奇的估值方法:
.市營率:市值 ÷ 營業額。公司沒有盈利和資產,唯有用營業額代替。
.客戶估值法:客戶人數 × 每個客戶值5000美元。請問「5000美元」從何而來?
.相對估值法:市場給予網股A有100倍市營率,網股B打個折,「合理價」值80倍。難道網股A的股價很合理?
.眼球估值法:每一click值80美元。自成立以來,筆者的blog(investing-of-life. blogspot.com)一共有2萬人次瀏覽,回到10年前,推算價值超過1000萬港元,筆者發矣。

這些估值方法的荒謬之處,不是他們的存在,而是竟然有人信。利字當頭,發明這些估值方法的是投資銀行,他們唯一目的是要把沒有盈利的網股包裝上市,並非造福人群教散戶揀網股,上市之後銀行穩袋佣金即可收工。投資者卻視這些偉大發明為金科玉律、股市明燈,是科網泡沫最荒謬的地方。

C、價值投資者之立足點:不參與
面對科網狂潮,價值投資者應該如何自處?Benjamin Graham在《證券分析》裏說,證券分析必須建基於乎合邏輯的原則(sound principle)和事實。科網股既沒有往績事實可以依循,估值方法亦不合邏輯,價值投資者的做法是:不參與。巴菲特在99年的股東大會,公開表示他對科網股一無所知,所以完全不投資。不參與是否明智?Yes and no。明智的是可以避免因泡沫爆破而蝕錢,卻又白白錯過了無數網股升幾倍的賺錢機會。價值投資不是幫人贏,而是教人避免輸,在「贏錢」與「避免輸」之間,完全是投資者自己的抉擇。


撰文:Brian Liu(廖匯恒)
Email:BrianLWH@gmail.com
Blog:http://investing-of-life.blogspot.com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