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3, 2010

《意識宇宙論》本質/質能


《意識宇宙論》本質/質能
http://blog.udn.com/SenseCosmology/3730181
2010/01/28 15:43:04 瀏覽62|回應0|推薦0

原子 (atom,約10-10m)是近代科學認定的物質基礎,然而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原子被人們更深入的探索;當人們進入更微觀的世界時,卻發現原子並非實體,所謂的物質只是極微小的原子核(約10-15m)與若干電子的擬合罷了,廣大的空間不禁讓人質疑“物質的本質到底在哪?”
此外,對巨觀天體的探索,現代科學也有所進展,透過精密儀器的監測,與電腦快速的演算,太陽系內的主要天體幾乎皆被發現;故而人類對原子的微觀探索,與對太陽系的巨觀探索,就如同瞎子摸象般細緻,該是整合思考的時候了。



 
從太陽系看物質
太陽系對於人類的尺度而言相差約816倍(約1014倍),而原子核對於人類的尺度而言相差約8-16倍(約10-14倍);兩者物象尺度對人的級距正好相若,且龐大的時空差距,也讓人自然將兩者物化;故而對於人體而言,以此說明物質的本質再合適不過了。
太陽半徑約為70萬公里,目前被科學家所觀測到的最遠標的為塞德那,而塞德那繞行太陽的軌道均半徑約太陽半徑的105,這正好與原子對原子核的比例相若,故而用兩者來說明巨觀與微觀相似而一體的原理正恰當。

由“太陽系主要成員的運行範圍表”可以體會,太陽系內的主要成員,其體積相對於軌道距離如此渺小;而在“太陽及其周圍的行星比例”這張圖中也可以發現,太陽鄰近的成員對於太陽而言,就宛如人臉上的痣一般大小。
 
太陽及其周圍的行星比例
按照太陽系成員赤道半徑與其軌道半徑,可以繪製相似比例的天體運行縮圖(由於呈現版面的限制僅能分開表示);“以太陽為中心的地球運行範圍”這張圖,是按照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平均半徑所繪製的範圍圖。
 
以太陽為中心的地球運行範圍
太陽在其中只是幾個像素所繪製的一個點,而其周圍的行星因為體積太小,根本不及一個像素的比例大小,故而只能以其運行軌道繪製代表;其中水星的運行軌道以灰虛線圈代表,金星的運行軌道以黃虛線圈代表,而地球的運行軌道則以藍虛線圈為代表。

再將“以太陽為中心的地球運行範圍”用一個像素代表,即可繪製“太陽系運行範圍圖”,其中藍色虛線圈代表海王星運行軌道,灰色虛線圈代表鬩神星運形軌道(約1.5萬倍太陽半徑),而紅色虛線圈則代表塞德那運行軌道。

太陽系運行範圍
由上面三個圖可以想見,太陽系之中的世界都是空間,所謂的“物質”就是太陽系成員;就如同原子之中的世界一般,只有原子核與電子會被認為是物質;若相較於其中的廣大空間,人們所認為的“物質”,就如同圖中所呈現的“幾乎不存在”。
 
太陽系內物質空間結構圖
太陽系就如同原子一般,並未有能精確定義的最外層;故測量原子半徑的方法,通常是在兩個原子形成化學鍵後,再測量兩原子核間的距離,而得到原子半徑的近似值;故“塞德那”以外的太陽系遠距天體,也能夠按此方法獲得證實。



 
物質的成象
如同前文所描述,原子只是原子核與若干電子的擬合;而渺小的原子核與電子,相對於原子龐大的空間而言,幾乎就如同不存在;然而渺小近乎不存在的原子核與電子,又如何形成如同圓球實體般的原子呢?

用一百條虛線圈繪製的圓球體
上圖是用一百條虛線圈所繪製的圓球體,可以將這百條虛線圈,假設為電子繞行原子核一百次,所遺留下來的“殘影”;當意識體所能感知的時空尺度,遠大於受觀測物時,對“殘影”的瞬間顯像,就是受觀測物於瞬時內,所有活動的連續重疊表現。
換言之,人們觀測太陽系的運行,就如同放緩原子內的世界運行;若有朝一日,人類累計的太陽系資訊超過千萬年,就能夠輕易的顯示太陽系為何“物”;對於太陽而言,人類的816秒,就如同對其顯像一秒。
當然,電子的軌道與行星的軌道,都不是絕對規則而不變的路徑;並且是在龐大空間中,不規則的連續變化;然而當原子中的物體運動殘象極大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就是如同實心球體一般的原子。
故而量子之所以測不準,而行星卻好像能夠測的準;測不準並非真的不能測準,只是因為人類目前科技水準還不到;而測的準並非真能測的準,只是因為人類文明史太過短暫罷了。
如同人體受到刺激,受刺激後的瞬間幾秒,可能導致心跳加速、內分泌異常等變化;然而將此幾秒劃分為一兆個等份,每個等份之中的差異還會很大嗎?如果只針對這相鄰些微的差異統計,反而會讓人認為是極其規律的常態現象。




 
物質的重量
當人類揭開原子內部的面貌後,原子的重量遂成為一大問題;原子核在龐大的原子空間中幾乎不存在,故而讓人認為原子核的重力場必然相當相當的大;這是很自然的聯想,因為原子核被視為是實心的物質,就如同前人認為原子是實心的物質一般。(因此而衍生的理論眾多,如黑洞理論等)
一般認為,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與電中性的中子組成,因此質子與中子就是物質重量的所在;而圍繞在原子核外面,若干帶負電的電子,則佔極小比重或可忽略不計;因此“物質重量”仍被視為“實體質量”。
然而當實體並不存在時,所謂的“質量”又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要與能量一同探討;因為,物質重量是相對於意識體而成立的現象,而並非實體本身具有質量;如同人坐在熱氣球上就能離地升空,並非人體重量是負的,也並非熱空氣重量是負的;而是相對於冷空氣是負的,所以熱氣球相對具有浮力,而能將人帶上天空。
同理,原子核並不如人們想像中具有超大的重力場,它與原子或其他物質一樣,只是空間加上意識的幻影殘象罷了;而所謂的重力、重量、質量…,都是意識體之間相對形成的“力”,其根源則來自於該宇宙世界微觀的“太初級”。




 
物質與能量
物質與能量相對存在於宇宙世界中,且物質與能量的本質相同;因為,“物質”是微觀物質在空間中運動,所擬合而成的晃影殘象;而“能量”則是微觀物質在空間中運動;故兩者雖存在因果關係,而其本質卻同出於意識體的運動作用。
《老子》“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物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意識體的“惚恍”;“惚恍”是意識體的感知能力,而意識體感知能力的產生,與受意識體物象狀態的形成,都同樣是透過物質運動而造就;兩者的差異,在於意識體感知的尺度,與意識體累積的記憶。
《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世界物象是相對存在於宇宙世界,而宇宙世界探究到極限卻只有“道”而已;故“恍惚”可視為呈現物象世界的模式,就是使意識體能夠意識世界的方法;換言之,人的靈魂意識也是“恍惚”,是將幻影殘象“惚恍”為物象的“意識體”。
物質與能量的基礎,皆本於太初級結構所形成的力;物質至太素級方才完備,而能量則在太初級即已具足;因此物質包括能量,而能量在宇宙世界中,則是運動中的物質;故物質與能量只是意識體作功的不同,而非本質的迥異。
所謂的“能量”是物質在空間中運動,故無論電子、光子、任何微粒子的運動,與天體運行並無二致;光電之所以會被人們視為“能量”,是因為它們對相對微小的緣故;因此,科學不妨將天文學與量子學合併研究,將能讓彼此的摸索偏誤大幅降低。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