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3, 2010

《意識宇宙論》本質/探索


《意識宇宙論》本質/探索
http://blog.udn.com/SenseCosmology/3730156
2010/01/28 15:35:27 瀏覽62|回應0|推薦0
電視中呈現的景物是真實的嗎?知其然的人會認為理所當然,知其所以然的人會解釋那不過是像素排列罷了;同理,世界的萬事萬物,知其然的人會認為理所當然,知其所以然的人會解釋那不過是原子排列罷了。
知其然者與知其所以然者的不同,僅在於觀察理解層次的不同;就如同遠處觀山見山是山,進入山中則見山不是山;當人們離開此山不見此山,在心中的念象仍然是山;故“山”之不同在於“意識”,“山”之無所不同仍在於“意識”。

瞎子摸象
《創世篇》將科學的創世理論比擬為瞎子摸象,並非對科學的輕蔑或排斥,而是在強調用途的不恰當;因為人類目前的科學還只在啟蒙階段,就如同電光石火一般,如何能照亮浩瀚廣大的夜空?
若將哲學視為眼睛,則可將科學視同手足;手足雖不宜用來觀看,卻可以攀高登峰排除障礙,而使眼睛能夠看的更清楚;故而瞎子摸象雖不能呈現大象的整體面貌,卻能將其質地、溫度、溼度、脈搏、氣力...,作更為充實而細緻的描述。
現代人對科學的迷信,絕不亞古人對於宗教或神話的迷信,這是人性與生俱來的“痴”;“痴”是困於所知的病,故知其然而執迷盡信,與知其所以然而執迷盡信,同樣是痴;因此拋除對科學理論的執迷盡信,才能讓科學的探索趨近真理。



原子論
二十世紀初,隨著戰爭擴大而間接促進科學高度發展,支持現代科學發展的基礎理論,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並使前幾個世紀累積的理論,獲得充分的繼承與應用;十九世紀初,由道爾頓提出的“原子論”,即為此間的佼佼者。
“原子論”對現代高度劃分的科學理論具有深遠的影響,例如基礎化學、應用化學、生物化學、石油化學、氣體動力學、材料科學、半導體學、電子學、力學…,及許多肉眼可見的物質變化現象,都可以用原子論作合理的解釋。
原子論的重點如下:
  1. 化學元素由非常微小不能被創造、毀滅、分割的原子組成,且能在化學變化中保持其獨特性質。
  2. 同一元素的原子,其質量及性質皆相同,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則有所不同。
  3. 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數目比結合成化合物,其質量為所含各元素原子質量的總和;同一種化合物的質量及性質也必然相同。
自放射性元素發現以後,證明“原子”可蛻變和分裂;而同位素的發現,也說明同一種元素的質量可以不同;故而隨著科學步伐的前進,“原子論”就如同被碰腫了的腳趾,讓人不得不停下腳步質疑方向的正謬。
道爾頓所提出的“原子論”,主要根源於古希臘的哲學家(劉基伯、德謨克利特等)提出的“古典原子論”;該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原子(古希臘文atomos)所構成,它是最微小、最堅實、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質基礎。
故世間萬物的差別,只是原子組合構成的形狀、排列、位置、大小的不同;而世界上發生的萬事萬物,都是由無數原子在空間中不斷地運行所形成;因此舉凡可見的日月星辰都是由原子的組合所構成,甚至連不可見的靈魂能量也是由原子的運行所產生。
很明顯“原子論”雖是朝著“古典原子論”的方向前進,但並未到達“古典原子論”的遠見標的;因為古典原子論所提的“原子”尺度,要比道爾頓所提的“原子”尺度小多了。
道爾頓所謂的“原子”是第五層宇宙世界的太原級,而劉基伯所謂的“原子”,是第一層宇宙世界的太介級;故而古典原子論所提的“原子”,是指意識所能感受的最微物質,而此“物質”也只是能意識到它的意識體,所能感知解譯的恍惚意識罷了。



宇宙世界的成分
道爾頓所提出的原子論,被後人更微觀的探索而推翻,然而宇宙世界的本質到底為何?而其組成又為何?
現代天文學根據重力透鏡效應、大尺度結構形成、及微波背景輻射等研究推估,宇宙的組成物質內容包括一般物質4%、暗物質23%、暗能量73%;一般物質即前文所介紹的原子、介子等,是已被人們探索發現的物質基礎。
重力透鏡效應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提出光在經過重力場時,會像經過透鏡時一般,而光線彎曲程度取決於重力場的引力強弱;質量密度小於1的區域,被視為弱重力透鏡區域;透過對大量宇宙背景資訊的分析,而推估宇宙中暗物質的成分。
暗能量是目前科學家解釋宇宙膨脹的一個假設,它均勻地充滿宇宙的空間,且具有負壓強的能量;因為它具有使宇宙擴張的壓力能量,故與一般物質或暗物質有所區隔;透過廣義相對論中的重力場方程式,而推估宇宙中暗能量的成分。
科學家將看不到的物質皆視為暗物質,而將宇宙的擴張現象視為暗能量;根據微波異向性偵測器(WMAP)所測得的數據,而計算出宇宙物質的分布比例;故其真實的貢獻,並不在於能精確的計算宇宙物質成分,而在於啟發人們對未知物質探索的好奇。
因為隨著人們對微觀與巨觀物質的探索,會發現所有的物質都是虛空與殘象的擬合;而空間與時間是相對的尺度,當人們能夠一睹原子核內部的宇宙時,意味著對攝象時間的掌控,使其能夠排除殘象而清楚區別空間與物質。
直到科學能夠突破第五層宇宙世界太介級尺度(如光子、電子),並能夠實際發現其內部的物質時,就能夠證明所謂的暗物質與暗能量,大部分都是時空尺度較小的物質,而其他部分則是探索中的誤判;故而在宇宙世界中,包括靈魂能量都是能夠被物化與量化的。
這種由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由見山不是山到見山是山,反覆輪迴地的深入進行物質探索,最終會發現物質並非“物質”,而“物質”其實也都是物質;物質的成立與否,並非在於它本質的存在,而在於能夠意識到它的存在。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