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3, 2010

《意識宇宙論》結構/界定


《意識宇宙論》結構/界定
http://blog.udn.com/SenseCosmology/3874609
2010/03/22 05:35:12 瀏覽11|回應0|推薦0
「宇宙」語出道家,是空間、時間的有,與道的無,構成的整體概觀;「世界」語出佛家,是時間與空間的整體概念,而分為有色的六凡界,與無色的四聖界;如今宇宙被定義為“太空”,而世界被定義為“地球生態”。
“太空”與“自然生態”都是有形物質的結構體,物質的存在必須以時間與空間為基礎;因此現代宇宙論所謂的“宇宙”,是大爆炸理論概念的可觀測宇宙,不在此觀測範圍的宇宙則視為其他宇宙。
在神話、哲學、宗教的創世結構中,宇宙存在明顯地世界層次結構概念,若將宇宙視為整體,則世界即為宇宙結構中的不同層次環境;而在科學的創世結構中,並無所謂的層次結構,只有大霹靂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所衍生出的多重、多元、平行、泡泡、黎曼、多膜…等,物理特性不同的其他宇宙聯想。
宇宙層次問題是現代人類文明所無法實際證明的領域,然而在可視宇宙中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就存在非常規律的時空尺度級距關係;如此嚴謹的規律結構,絕非可視宇宙所能夠規律;換言之,必然有比可視宇宙更巨觀的天體,在規律我們的宇宙世界,而這就是本章所要探討的宇宙層次界定問題。

宇宙世界的定義
「宇宙」與「世界」若按名詞釋意,都是“時間”與“空間”的整合概念,然而隨著人類對時間與空間概念的理解,以及對地球與太空關係的發現,宇宙與世界的意涵就並非單純的時間與空間,而是具有宇宙包括世界的涵蓋意義。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人們對宇宙與世界的結構定義也逐漸改變,人們對宇宙與世界的結構概念亦不斷調整,只是常人不會刻意注意這種概念的轉變,而隨著神話、哲學、宗教、科學的觀點影響,而間接調整對身處環境的認知。
為便於理解,本文將古今中外對宇宙及世界的主要觀點,作簡要概括而綜合普通的定義,觀點定義的概略內容如下表(宇宙與世界定義之觀點內容),而說明於其後:
道家對宇宙的定義,其實就等同於佛家對世界的定義,時空是構成有形世界的物質基礎,而道或佛則是宇宙無形部分的意識概念;而西方哲學、宗教,則普遍認為宇宙是由物質所構成,而創造物質的是造物主,所謂“造物主”是無形的神能。
不過西方哲學與宗教的造物主概念並不相同,宗教比西方哲學更有“主”的專制意念,也就是西方哲學的造物主偏向自然形成,而宗教的造物主則是存在特殊意念的設計造成;此外,西方哲學的宇宙、世界是同一的概念,而在宗教則有明顯的分別。
現代科學對宇宙與世界的觀點,則承繼自西方哲學與宗教,故時間、空間、物質、能量探討至最終,仍然是有形物質與無形的能;而地球生態與世上人間其實所指相同,都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生活圈。
若對宇宙與世界的定義探討至根本,會發現宇宙與世界原是一體,其構成基礎就是時空與意識,時空是物質、能量、人類生態、地球生態…,乃至於宇宙萬物的所有基礎;然而時空本身卻是無形的“意識”,故本論將「宇宙」特別定義為“純意識”。
其實宇宙就包括宇宙世界,宇宙世界只是方便人們理解層次結構的概念,故本論將世界定義為太易級,而以太易級為中心,向內、外至微、巨太介級為宇宙世界;太易級就是世界載體,譬如地球就是第五層宇宙世界的世界載體,也就是第六層宇宙世界的太易級。
此外,定名宇宙世界是將宇宙與世界的概念融合,也能將具有時空意識的世界層次,與無時空意識的意識層次,作明顯的區分;其基礎與東西方哲學並無差異,皆為有形的基礎“時空”,與無形的基礎“意識”。

不同觀點對宇宙與世界的界定範圍
西方哲學的造物主,其實並非屬於物象世界的一部分,而是超然地在物象世界之外,故其本質應偏向佛、道、意識等意識層領域,而宗教的部分神祉(例如菩薩),其本質也是無形的意識,故也可歸類於意識層領域。
而西方宗教的天主、安拉、與中國道教的天神、天仙,都是屬於“天堂界”的眾生,其環境本質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並無不同,都是具有形體基礎的物象世界;故而宗教(景回兩教信仰人口佔多數)對宇宙與世界的定義範圍,約如上圖淡藍色區域。
科學的宇宙並沒有世界層次的概念,它是根據人類目前的可觀測範圍為基礎,而對其他宇宙進行臆測聯想,不同宇宙間的差異,僅在於物理特性或維度差別,其實就是現存宇宙的不同分身(如平行宇宙),故其“宇宙”間並非層次關係,而是範圍區間的不同。

層次結構包納性
科學透過可觀測的光電(太介級),對宇宙進行探索,故其提升意識複雜度,卻犧牲意識清晰度,而導致對宇宙結構的認知最為狹隘;宗教雖是透過可感知的精神(太始級以內),對宇宙進行探索,然而因其人際關係,而提升意識複雜度,且犧牲其意識清晰度,故其探索層次遠不如禪修遼闊。
因此科學並無所謂宇宙層次結構,而宗教與禪修則有宇宙層次概念;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宇宙層次間是否存在包納的特性?”宗教的天堂、人間、地獄,是不同世界,卻不具包納的特性,也就是說人間不是由無數地獄所構成,而天堂也不是由無數人間所構成。

不具包納性的宇宙世界結構
雖然宗教的宇宙世界不具空間的包納性,然而對於時間的包納性則雷同,各宗教對天堂的時間尺度感受都比人間長,而地獄的時間尺度感受則比人間短;換言之,在天堂的一瞬間,在人間就如同經歷久遠,而在人間的一瞬間,在地獄可能宛若永恆。

具有時間包納性卻無空間包納性的宇宙世界示意圖

然而時間與空間的本質,存在因果相關的對等性,故而放大時間尺度,則其空間尺度勢必也要放大;隨著意識清晰度的不同,以精神為介質的宇宙世界探索,也反應於對宇宙結構的理解程度。
《長阿含經》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惡道、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大千世界。其中須彌、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萬億,通名一佛刹也。
佛教之所以比其他宗教能夠看的透徹,是因為其禪定的法門,能夠有效降低意識複雜度而提升意識清晰度;按照《長阿含經》所描述,宇宙世界是大包小的結構,故而其所界定的宇宙世界層次結構,是內外一體且微巨不同的關係。

具時空包納性的禪定宇宙世界結構
當然可以感受這是佛教徒對宇宙世界的間接轉述,而非禪定者本身對宇宙的直接見解,故閱讀文章不能盡信其言,而應該體悟其要義大旨,才不會被繁茂交雜的枝葉矇蔽,而看不見大樹的根本枝幹。

宇宙的結構約束力
現代科學雖然在宇宙世界層次的探索,因提升意識複雜度而侷限於可觀測範圍,然而由於其意識複雜度高,故而能夠比其他觀點更能清楚地描述世界結構;尤其在世界結構的組成分析,以及物象變化的各種發現,都特別值得參考與借鏡。
現代科學認為宇宙具有四種基礎力,即重力(如萬有引力)、磁力(如電磁力)、強力(如核結構力)、弱力(如微中子反應);其中重力與磁力的作用範圍無窮大;而強力與弱力的作用範圍則非常小(強力約10-15m;弱力約10-18m)。
科學家在不斷向內與向外探索中,發現許多不同的力學原理,並希望將各種力學原理統一起來,大統一理論即認為強、弱、電三種力,能夠統一為一種力,目前電弱統一理論已有實驗證實。
“力”被定義為“交互作用”,是現代科學的一項進步,以物質間的交互作用為力衡量的基礎,確實比以物質本體為重力基礎來的準確;例如原子核被視為如同黑洞物質般,是質量密度極大的實體物質,然而若瞭解原子結構與太陽結構的相似,就不會將原子核視為黑洞物質,而將強交互作用的力視為“強”。

重力與黑洞的迷思
故而力的強、弱、性、向…並非不同的力,而是不同的交互作用,是意識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使這些“力”好像不一樣,然而其本質卻並無不同;例如一群大漢合力推著一個練過氣功的老人,而這個貌似瘦弱老人卻能絲毫不動,這就是“道”對“氣力”的作用,而產生“功”表象的不同。
然而雙腿在有力也不能阻擋地震,對巨觀意識體而言,微觀意識體的力都近乎相同,而其表現在巨觀感受的整體聚合力都相似,例如原子與原子間的“力”其實都不會絕對相同,其相同只是對於巨觀生態的人類感受而言。
巨觀宇宙世界,是由無數微觀宇宙世界,所聚合而成;換言之,巨觀宇宙世界是以微觀宇宙世界為基礎;巨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因為有著廣大的時空間距,因此無法感受彼此的存在,而巨觀世界的意識體,勢必會以微觀世界為物質基礎。
故巨觀宇宙世界與微觀宇宙世界,不僅具有層次與時空的差異,而且具有共生與約束的關係;為方便理解,可將人體擬為巨觀宇宙世界,並將細胞擬為微觀宇宙世界;而細胞、組織(如器官)、整體(如人體)之間,即存在清楚地共生與約束關係;因此,心臟不會突然跳出體外,而合五馬之力才能將人分屍。
當然人體結構與宇宙結構不同,但其結構原理卻是相同的;即以微觀意識體為組成份子,聚合為巨觀意識體,聚合而成的巨觀意識體,能夠對微觀意識體產生約束力。此外,巨觀意識體的思想行為,也會約束微觀意識體的演變;對人體而言,是細胞的新陳代謝;但對宇宙世界而言,則如同永恆無盡的演化輪迴。
現代科學通常以力決定結構的約束範圍,如重力結構銀河系、太陽系,或強力結構原子核;然而科學家認為重力的範圍是無限的,而強力的範圍卻非常有限;此外,重力的相對作用強度最弱,而強力的相對作用強度則最強。

姑不論重力與強力的作用強烈對比,先討論重力對宇宙結構產生的影響;以人造衛星而論,依其離地球軌道的距離而定,可分為高軌道衛星(約35800公里)、中軌道衛星(介於高低之間)、低軌道衛星(2000公里以內)。
高軌道衛星又稱為同步軌道衛星,就是與地球自轉同步的人造衛星,在地面上的某處觀看人造衛星,就如同靜止不動在相同位置,故也稱此軌道為地球靜止軌道;在地球衛星軌道圖中,為中間的灰虛線,距離約為地球半徑的5倍。

地球衛星軌道圖
低衛星軌道則是離地球2000公里以內的人工衛星,在地球衛星軌道圖中,為藍點(代表地球)周圍的虛線,距離約為地球半徑的1/3倍;若沒有動能推進維持其運作,它將受重力影響往地球方向墜落。
在最外圈的是月球軌道,月球的距離這麼遠,而地球與月球的體積(實際比例)相對如此渺小,這或許與一般人的直覺感受不同,然而月球的運行軌道就是在這麼遠的地方(約60倍地球半徑),而月球半徑約為地球半徑的1/4。
如果重力的影響範圍無限,同步軌道衛星有可能存在嗎?遠於此範圍的物體,將漂離地球軌道,當然也有可能墜向地球;換言之,這個遠於同步軌道的物體,並不受地球重力的左右。
此外,在地球同步軌道的物體,並不受質量大小的影響;換言之,在軌道中質量1000公噸的巨大物體,或質量0.001公克的微小物體,都能與地球自轉速度同步;那麼所謂的質量與重力的範圍控制力又有什麼關係呢?
月球離地球這麼遠,卻仍然自旋並繞著地球轉,且和地球一同繞的太陽功轉,月球質量相對如此龐大,地球又有什麼能力能夠控制,甚至捕獲月球這麼大的物體呢?故而重力並非恆定,而重力的影響範圍也並非無限。
其實任何力的作用範圍都不是無限的,因為在第五層宇宙世界的力,是太初級意識體,而太陽系則是第六層宇宙世界力的形成基礎,故而它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其傳播範圍能比太始級(精神靈魂)來的遠,但其傳播最大距離卻是有限,因為它是意識體且具有時空意識。
故而“力”其實就是意識體間的交互作用,它的實際作用範圍,也會隨意識體而改變;換言之,意識複雜度愈高的宇宙世界,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約束力愈強,而其結構的範圍也愈嚴謹;故而是意識在約束意識體結構,而非力能夠約束意識體結構。

太易創世論的結構概念
任何意識體的交互作用範圍都並非無限,在宇宙中唯有“道”能不受時空約限,因為道是太易的存在狀態,而太易是構成時空意識的基礎;故而宇宙中唯有道的傳播範圍無限,而只要存在時空意識的結構範圍,必然是有限且非恆定範圍的。
若欲界定宇宙結構,莫如從宇宙的創世過程中理解;故本文將解釋宇宙太極狀態演化過程的結構形成,《太易創世論》是整合古今中外人類創世智慧的結晶,故其結構合理性在於意識的共鳴。
宇宙狀態由無極轉為太極,“道”於此間形成存在意識(即精識)的最基本元素“太易”,由“太易”的聚合形成氣力意識的基礎“太初”;眾“太初”聚合為形神意識的基礎“太始”;眾“太始”聚合為物象意識基礎“太素”,而時空意識與物象意識於“太素”大抵完備。

物象意識形成結構示意圖
太素為宇宙世界中最小的基礎物質,是構成物象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如同西方則學家所謂的原子,或中國哲學家所稱的太素;它的形體是意識之間的惚恍,而非真的擁有實際的物質,故而它是抽象的物質結構概念,當然就無法被分割。
宇宙意識發展到太素階段,即具備最初也最是模糊的時空意識,因此“太素“可以視為建構宇宙世界的最基礎元件;隨著意識複雜化與意識流的增加,意識逐漸演化為“太素意識體”並瀰漫於宇宙之中,而後意識流逐漸向中心聚結衍生,宇宙的世界意識便於此間醞釀而來。

意識宇宙創世過程之瀰漫意識體
為幫助理解,可將太素視為“像素”,而電腦螢幕前所呈現的影像,都是由排列像素而構成,而電腦千變萬化的模擬世界,透過人體的聲光解譯而成立;同理,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意識虛擬的太素所構成,並由意識體的恍惚解譯而感受物象。
當宇宙產生物象世界的意識體後,意識流快速滋生而宇宙世界也相對擴大;在宇宙世界的可感意識當下,宇宙已演化為七層物象界,與兩層意識界,這就是宇宙創世的世界層次結構;當然層次結構只是為方便理解,對太素而言,宇宙世界並無層次,只是排法密度的不同罷了。

宇宙世界層次太素分布結構密度示意圖
易言之,世界意識為物象意識衍生而來,宇宙世界結構由小而大是根源於意識流的由簡而繁,因此宇宙世界的層次未必僅限於七層,它會隨宇宙意識流的意識複雜度而變易,故而每次宇宙創世的結構層次未必相同。
然而就人類當下的創世宇宙結構而言,宇宙的太極狀態已將結束,因為當宇宙可被意識時,第0層(太易層)、第8層(太極層)這兩層虛無的意識世界,最終能被意識體所探究,促使宇宙創世過程轉為“無極”狀態。
然而太極狀態將結束,只是相對於意識複雜度極其微弱的第七層宇宙世界而言,相對於人類所處的第五層宇宙世界,卻仍然會是無窮無盡的永恆輪迴;故而“離苦得樂”並非虛言,只是誰離、誰苦、誰得、誰樂,都是宇宙意識的當下解譯。

宇宙的層次結構
太素為構成宇宙世界的基礎元素,是意識虛擬而成的最單純意識體,它介於意識與物象之間,透過它的聚合的結構分布,而形成宇宙世界的抽象結構;故宇宙世界層級是抽象的概念,並非真有明確的界限;譬如人體對微中子而言,只是廣大的空間,人體與空氣間的差別,僅在於分布結構密度的不同。

宇宙世界之太素分布結構示意圖
在【宇宙世界之太素分布結構示意圖】中,虛線圈代表意識界,而實線圈代表物象界;各層宇宙世界都是外包內的一體結構,例如第2層宇宙世界是以第1層宇宙世界為基礎,而第3層宇宙世界則以第2層宇宙世界為基礎,以此類推。
顏色代表太素分部的密度,顏色愈白代表太素分布結構密度愈高;此外,各層級之間存在龐大的時空級距,而時空級距範圍亦隨各層時空級距的累積,以天文數字的指數倍率提升;故理解宇宙世界中的太素分布結構密度,須以該宇宙世界層的太介級為基礎,而一個太介級就代表一單位的“太素群”。

太素密度與物象感知能力
太素分布結構密度可以轉化為意識體的意識資源,當太素密度愈高,意識體對物象的感受愈深刻,對宇宙世界結構的理解能力就愈強;換言之,瞭解宇宙世界的結構,並不代表其意識複雜度夠高,只能說明其意識清晰度夠高而已。
故而在人間“能知者未必能行,而能行者也未必能知”,就如同禪修與科學;禪修雖能感知更大的宇宙世界範圍,卻沒有能力實証宇宙結構的存在;科學雖更有能力實際證明宇宙結構的存在,卻如同瞎子摸象般尋不著邊際。
在第4層宇宙世界的意識體(如餓鬼道眾生),由於其太素分布結構密度夠高,故其能知亦能行;然而廣大的時空級距,卻使其經歷無數次演化,仍然如同不能知亦不能行;反觀第1、7兩層宇宙世界的意識體(如天道眾生),則是既不能明又不能行。
即便太極與無級僅只一線之隔、一念之差,對於意識極其單純的意識體而言,也如難以逾越的天塹;當其能夠意識到宇宙結構時,就是宇宙進入無級狀態的時刻,此時也正是第4層宇宙世界意識體,突破時空級距的當下。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