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2, 2010

亞洲週刊 : 香港電視生態扭曲觀眾受損 .謝曉陽、朱一心


香港電視生態扭曲觀眾受損 .謝曉陽、朱一心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bq&Path=378777641/12bq1a.cfm
香港掀起「電視風雲」,長期「一台獨大」的無線電視,業務總經理陳志雲疑涉貪污,被廉政公署調查;亞洲電視七度易主,長期弱勢無力制衡無線。事件反映被扭曲的香港電視生態。




香港電視圈近日風起雲湧,兩家免費電視台戲外有戲。亞洲電視(ATV)股權之爭未息,又傳出觀眾收視率長期領先的無線電視(TVB)多名高層涉及貪污案,正被廉政公署調查。兩宗事件表面上是突發性新聞事件,但骨子裏,卻是無線電視長期獨大、亞洲電視多年積弱所累積的產物。而這種扭曲的生態,最終受損的,就是電視機前的觀眾。

香港廉政公署於三月十一日展開轟動全城的「威遠行動」,被調查的人物是港人熟悉的無線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及助手等共五人,事件涉及與外判製作公司「利益輸送」,並可能涉及無線藝員科及製作部職員。「威遠行動」 於清晨五時展開,廉署出動八十多人,帶走十四箱文件,五人被扣留四十小時後,先後保釋外出。幾乎同一時間,亞洲電視又傳再度易主,中國大陸商人、政協委員王征將入股亞視,這已經是一九八二年麗的電視易名亞洲電視後第七度換大老闆。

一位電視台資深主管一針見血地說:「香港電視圈生態是扭曲的,無線電視在部分操作上長期壟斷,包括壟斷藝人和歌手,已經成為惡性循環,而亞視又經常換老闆,電視台方向和定位不停轉變,讓弱勢的亞視積弱難返。」這位主管所指壟斷行為,包括無線電視和旗下藝人簽定合約時,以「原聲廣東話」為版權規定簽約人只能以「非廣東話」接受其他電視台訪問,內容具有「走法律罅(走在法律邊緣)」之嫌。常見的情況是,一位和無線電視有合約的演員,或是一名歌手其所屬唱片公司和無線有合約,當他們在公開場合接受亞洲電視或有線電視(Cable)的記者採訪時,即使場地在香港,也必須講普通話或其他語言,「這是非常搞笑的」。

最明顯例子,就是早前久休復出的「歌神」張學友,要冒著被無線「封殺」的風險,首度以粵語接受亞視記者訪問,其新唱片《Private Corner》MTV也在亞視播出。除了張學友,四大唱片公司環球、華納、Sony和EMI和無線近期也發生版稅糾紛,至今談不攏,四家公司的歌手將不會出席無線的節目,無線自然也不會邀請他們出場表演,而收費的有線電視就表示全力支持四大公司,並開設了音樂節目《一二三大流行》播出四大公司歌手的MTV。對於這種情況,一位網民在博客上寫道:「想起村上春樹站在雞蛋那邊的理論,我想歌迷就是雞蛋那邊吧,那我們站在四大公司那邊吧。」

無線正式名稱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於一九六七年開播,由邵逸夫等人創辦,是香港首家以無線廣播的免費電視台,港人簡稱它作「無線」。在無線之前,一九五七年,麗的呼聲已經取得一個收費電視台的牌照,開辦麗的電視,是全球首家中文電視台,但由於收費高昂,乏人問津,七十年代改成免費無線廣播,八二年易名亞洲電視。

這四十多年來,大部分時間,尤其是近十多年,無線電視的收視率一直領先。亞洲電視高級副總裁鄭偉強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說:「平均來說,目前無線和亞視的觀眾比例是八比二。」不過,在晚間黃金時段,無線的收視率更高一線。去年底無線製作、以宮廷鬥爭為題材的《宮心計》更創下五十點的收視率,按每一點是百分之一人口來算,以香港七百萬人口計算,每一點就是七萬,五十點收視就是三百五十萬人,根據統計,已經佔據當時收看電視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創了電視台的收視新高,全球罕見。然而,資深視評人崔曉分析,目前收視率統計很落後,只是將六百五十個盒子放在電視機上計算,即只計算幾百名收看用戶,根本不準確,也沒法把網上電視迷或其他收費渠道的電視觀眾算進去,收視率最大的目的當然還是觀眾心理及廣告客戶戰。

「慣性收視」可能是人們用得最多來形容香港當前電視生態的一個詞,而這種生態就可能製造類似陳志雲事件。曾經在電視台工作多年的崔曉分析,陳志雲事件翻出來,可能涉及更多管理層的「利益瓜葛」,「志雲大師」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崔曉說:「既然只有一個電視台,業內各工種就沒有流動性,為了取得出鏡及拍戲機會,就容易出現『利益輸出』;一場大Show,誰有機會唱歌,誰沒有,每個環節都可以『交換利益』。」他說,這個局面存在多年,只是雙方採取「以物易物」的利益交換,例如邀請出國旅遊,中間沒金錢交易,所以調查也不容易。但近年電視台大量節目採用外判制,製作公司與管理層的關係較易浮現。根據目前資料,陳志雲等人涉嫌的貪污案,就可能跟外判制度有關。

工廠化製作劇集水準降

雖然近年無線電視的收視率多次創新高,但一位資深媒體人觀察,香港電視觀眾結構有明顯變化:「近年有兩個現象,一是觀眾迅速流失,二是觀眾年齡層老化,年輕人在外面有更多的活動,不像七十年代,很多人一下班就回家,而且就算他們回了家,也會對著電腦,不看電視。」網上有更多選擇是一回事,但電視台部分節目製作水平下滑及跟不上時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以電視台廣告收益最多的劇集來看,其劇本的創作力卻每況愈下,原因眾多,而其中一個關鍵,就是編劇人才凋零。

近年,無線電視晚間黃金時段的劇情片內容均非常類似,都是圍繞著大家族成員或皇親國戚勾心鬥角展開,像《金枝慾孽》、《溏心風暴》、《宮心計》等等,只是時代背景從古裝換成時裝,時裝又換回古裝。而亞洲電視就長期購買韓劇,幾乎已經變成「韓劇台」了。劇情片陳腔濫調,舊酒新瓶,觀眾流失。

一九七六年已經參與無線電視長篇巨製《狂潮》幕後工作的鄭偉強表示,當年寫劇本的創作人非常用心,很多都是專欄作家,「譬如受新浪潮電影影響很深的作家陳韻文,就有參與撰寫《狂潮》劇本,而作家林燕妮、導演許鞍華、徐克,都曾經為無線寫過不少好劇本,但今天情況就不同了」。鄭偉強說,今天兩個免費電視台在劇本的投資都很有限,「整個電視劇的製作像在工廠生產產品,譬如規定二天或三天拍一集,像在趕工,每一個環節都算得很精準。電視是一個文化事業,如果變成一個工廠,就很難有好作品」。

曾經在台灣工作多年,並參與《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製作的鄭偉強說,台灣的電視台的外判製作模式,除了藝人的出鏡機會比較靈活之外,製作水準也因為有競爭而變得很高,香港可以效法。鄭偉強所指的外判製作模式,是指電視台很多節目,包括劇集或是綜合性節目都是由外判公司提供,譬如收視很高的《康熙來了》,就是判了給王偉忠的金星娛樂製作公司,「幕後製作班子就只有四個人,成本其實比我們還要低,但就能創作出那麼好的節目,香港難道沒有人才嗎?」最近,亞視打算開拍一部劇集,邀請去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鮑起靜主演,但由於亞視早前為了減少成本,已經解散戲劇組,所以只好在外面物色編劇。

有人認為,一台獨大,也間接養成「利益輸送」歪風,製作水平下降,觀眾選擇權被剝奪,是由於政府發牌制度太過嚴格,如果多開放一、二家免費電視台,增加競爭,節目水平自然提升。鄭偉強也支持這種看法,他指出:「最好可以開放三、四家,讓大家去競爭,汰弱留強,才有可能將電視觀眾帶回電視機前。」目前,雖然廣管局表示沒有發牌數目的限制,但崔曉批評,廣管局對申請公司的財政狀況、管理計劃、電視技術、節目數量及時間等,以及不可跨媒體,也不可免費及收費節目同時經營,每一環節均要求極之嚴格,很難找到一個新電視台可即時投入與無線競爭。他失望的說:「港府必需從各方面培養香港電視台的氛圍,以改變現時扭曲的生態。」■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