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3, 2010

《意識宇宙論》結構/概觀


《意識宇宙論》結構/概觀
http://blog.udn.com/SenseCosmology/3872216
2010/03/21 08:29:34 瀏覽17|回應0|推薦0
人們透過光線可以直接以肉眼觀察宇宙天體,透過光電而可間接以儀器測量分析宇宙;透過微波輻射所發現的宇宙背景近乎平面,而透過肉眼觀察或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宇宙難道也是平的嗎?
當然不是!宇宙背景估計宇宙年齡為137億年,換算為距離則為137億光年;而光譜分析估計出許多距離數十億,甚至百億光年遠的星系,而且是分散各處的環球分布;無論137億光年或超過百億光年,都是光電資訊的分析概估,雖然概估宇宙年齡差異不大,但薄膜與圓球的結構差異卻很大。
如果宇宙背景為真則天體距離必偽,如果為天體距離為真則宇宙背景必偽;然而兩者皆真、兩者亦偽,真的是對太介級意識體訊息分析的比例差距,偽在於對太介級意識體傳播能力的範圍誤判;誤將有限範圍的觀測視為宇宙範圍,才是兩者矛盾的關鍵因素。
故而人體感知宇宙的能力有限,儀器感知宇宙的能力也有限;唯有“道”能夠不受時空意識約束,因為意識的本質就是“道”;精神靈魂屬於太始級範圍,故而其傳播速度能遠大於光電,因此其相對能夠感知宇宙的範圍也會更大。
此外,能被觀測發現的宇宙背景還能算是宇宙背景嗎?能夠被輕易穿越的宇宙背景,又如何能算是宇宙邊際呢?如果不能解釋這兩個基本問題,所有的探索發現都不能稱為宇宙背景,因為存在感知就可能穿越突破其界線。
  
大爆炸結構悖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發現的宇宙近乎平直,而平直的宇宙就如同一張薄膜,故而絕大部分的區域都是非常薄的;換言之,如果所謂的“宇宙背景”是真的,則人們所觀測到大部分均勻環行天際的星系,其距離就不可能超過十億光年。
為解釋這種立體與平面的乖悖現象,而提出球狀、弦狀、瓶狀…等平面黎曼彎曲模型,以化解所見與所測乖悖的荒謬結果;提出這樣的假設,似乎也能夠合理解釋邊際可能被穿越的問題,例如在球面上運動,沒有邊際而空間卻有限,人類在地球上就是如此。

在球面上運動的物體
物體在球面上運動,其路徑若是直線,最終仍會回到原點;球的面積雖然有限,但對物體而言卻沒有邊際;若此面不像地球,而是透明地能看見對面或旁邊,就能夠解釋球體與平面的宇宙結構乖悖問題。

在任意形狀上運動的物體
其實根本不用球體,只要體積夠大迴轉面夠寬,任何形狀的物體都可以符合這種假設;因為對微觀意識體而言,宇宙無論是球面、平面、曲面、不規則面…,都無法直覺感受,然而這種形面的假設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這又回到數百年前,地面到底是平面還是圓球狀的問題;古人沒有辦法離開地球,以人造衛星拍攝地球的面貌,因此無法實證這種結構感知的矛盾,只能以理性推論其結構;同理,現代人雖然無法證實宇宙結構,但推論宇宙結構如同球面或其他形面,卻能夠獲得普遍認同,因為地球正是如此。
然而人類畢竟離開地球,並在離地球遙遠的太空中,拍攝地球的實像;想想人們是怎麼離開地面的?如果宇宙存在形體,難道不能夠離開嗎?而且宇宙只是薄膜,只要存在空間形體,終有一日人類能如離開地球一般穿破這種界線;於是多維多重等論點紛紛出場,使原先直覺簡單的結構問題,變得的雲山霧罩複雜無比。

科學透過光電所發現的宇宙結構範圍
其實宇宙世界的結構並沒這麼複雜,只是科學家誤以為所見即邊際所測即背景;若歸咎其原因,可以說是光電的偽,也是因為人性的偽;光電的偽使人類無法正確度量宇宙結構,而人性的偽使簡單的宇宙結構問題複雜化。

修正大爆炸結構悖論
137億年是人類目前對宇宙年齡的推論,其理論依據在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對人類而言,137億是年夠大了;但對於巨觀宇宙世界的意識體而言,人類的137億年也許就如同極瞬間;對宇宙而言,時間只是意識概念的界定。
對地球而言,人類的一年,就如同它的一次脈搏;對於太陽系而言,人類的千萬年,就如同它的一秒感受;對於銀河系而言,281兆年,只是它體內的一次循環週期;137億年對銀河系而言,如同0.00005秒的感知瞬間。
舉例而言,地球生態中的生物,小動物的反應敏捷快速,而大動物的反應遲鈍緩慢,為什麼呢?因為神經系統比較長嗎?還是因為電化學資訊傳輸比較慢呢?這是對相對於人的客觀感受,還是牠們自身的主觀感受也是如此呢?
這些直覺問題其實都是答案因子,然而重點在於意識體生態間的傳輸程序,太介級意識體(如光、電)就是意識體傳輸物質資訊的主要基礎;因此,微小生物之所以敏捷,巨大生物之所以遲緩,只是物質資訊傳遞處理程序的快慢罷了。
換言之,137億年的微波輻射對銀河系而言,只不過是一道極瞬間的物質資訊傳遞訊號罷了;它既非所謂的黑體輻射,更不能夠代表所謂的宇宙背景,它只是一道生物訊號,告知星系意識體該做些什麼。

透過光電發現的實際結構
其實大爆炸理論之所以乖悖,是由於觀點格局的狹隘,所造成認知感受的偏誤;此外,科學對偵測數值分析的聯想臆測,是導致宇宙結構判斷的扭曲主因;故而改變宇宙結構的思維格局,這些如雲山霧罩般複雜乖謬的解釋,都會隨之煙消雲散。

結構思維的轉變
任何構想甚至幻想都可以趨近事實,不過是在主觀意識體內微觀局部的改變,而非在客觀生態環境中巨觀全面的改變;因此無論是各種形式的宇宙結構,都能夠合理的存在於微觀世界中;然而如同人類橫渡海洋或飛向太空,宇宙的實際結構終究會受到智慧生命的探索而明瞭。
科學由激進變成保守,可以從大霹靂理論中感受,宇宙是從大爆炸中誕生,如同原子彈炸出廣島!?對當時的人而言,這種理論是極度前衛的激進思想,迥異於古代傳統觀念的創世結構;即便骨子裡仍是宗教神話的精神,然而神造萬物的神蹟,都被物理化學所取代,而人們的信仰也在無形中隨之而傾倒。
如同過去的宗教束縛人的思想行為,使宇宙天體圓球自旋的結構概念,遲延兩千年才被世人普遍認同;宗教有權威教條能約束世人,難道科學就沒有權威教條嗎?若探究根本,宗教與哲學只是人類不同階段的有為,而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世人困於所知的病,也就是對物象環境痴迷。
盲目的摸索、現實的臆測、主觀的聯想、複雜的解釋、名利的驅使…,使現代科學的危險程度,如同大爆炸宇宙的結構一般;不妨思索一下“人造物”,能與地球生態自然融合嗎?能為其他物種帶來福祉嗎?最終又能為世人帶來些什麼?
故而現代科學並不能發現真實的宇宙結構,因為現代科學到現在還弄不懂“人造物為什麼與生態格格不入?”更何況是不可望也不可及的宇宙抽象結構;如同音準喪失的琴弦,音調愈調愈混,還不如重新解開更張再調來的快。
如果說現代科學象一棟建築,那必然是高度危險的違章建築;如同瞎子堆疊亂石而砌以混土,不按規矩方法且沒有設計藍圖,全憑摸索以確認方位,只靠臆測來規劃結構,這樣的建物愈是宏偉,對於居民就愈是災難。
那麼規矩方法與設計藍圖又是什麼呢?
規矩方法是指自然生態的運行規律,而設計藍圖是指古往今來的智慧遠見;瞭解並尊重自然生態的運行規律,科學的進步發展才不會歪七扭八充滿危機;洞悉並整合古往今來的智慧遠見,科學的發展才能夠真的為人類創造福祉。
真正的福祉,絕不是造福單一物種,而是造福蒼生;永續的發展,絕不是滿足為所欲為,而是有所不為;當人們真正瞭解宇宙世界的生態結構,則宇宙世界的層次結構就不難理解,當人們真正瞭解宇宙世界的生態演化,就會無私公平的看待眾生。

光電傳播能力
現代科學所發現的宇宙結構,其實只是片面局部的宇宙世界結構,並不足以正確完整的表示宇宙世界結構;這是因為光電(太介級意識體)的傳播能力有限,其最大能力只在外層宇宙世界的太界級範圍;故可推得最大光速為864尺/脈(即832/8-32;巨觀太介級半徑/光生命)。

光電傳播的最大範圍
透過精神(太始級意識體)能夠意識到更廣闊的宇宙世界範圍,例如佛家的禪定修行法門,能使其意識感受到達其他宇宙世界層次,即如以人界為中心,而感受上三下三層宇宙世界。

精神傳播的最大範圍
精神的傳播能力遠大於光電,這是因為其為太始級以內的意識體,當受到相同力場觸發牽引時,由於太始級意識體尺度微小,而相對具有更高速的運行動能,因高速形成的時空差,使短於光電生命的精神生命,瞬間達到宇宙世界的未來邊際。
人體是一個意識複雜度極高的意識體,可將之視為解譯世界的精密儀器,人的眼睛能夠解譯可見光(部分太介級)所傳播的資訊,人的靈魂能夠解譯精神(部分太始級以內)所傳播的資訊;我們不能說自己眼瞎,所以別人看見的都是假的;而現今人造的精密儀器,相較於自然人體的精密程度而言,就根本不值一提。

宇宙結構的感知
若是將人視為宇宙世界的解譯儀器,則每個人的解譯能力都是相似而不同;譬如史稱扁鵲能透視人體盡見五藏癥結,不用聞問切脈就能對症下藥,或進行開刀手術;當然扁鵲所見未必如X光所現,但卻有可能是人體輝光,只是他能看見而我們看不見;同理,每個人對宇宙世界的結構感知能力,也不會絕對相同。
常思考的人有時能發現世界環境的細微變化,平行宇宙就是現代人對意識體運作,產生的不連續變遷感受;如同電腦模擬世界中的角色,呈現在人眼前的虛擬世界,都是CPU執行程序的結果,每個角色都非獨立唯一的個體,而是從不同函式中聚合的定義,透過螢幕的高速顯像,讓人體視覺恍惚其存在發生。
這些對世界環境細微變化的感知,在數年或數十年後回憶,卻仍然清晰深刻;譬如襁褓之中突然自覺、高樓摔下靈魂出竅、太陽穴被撞精神突變、興趣嗜好改變覺察、人行人心變異體驗、突然清醒空白有間、卡車忽過憶猶重生、遽然暈倒不知時限、環境記憶有所不同、意識感受細微差異…。

平行宇宙的結構示意圖
如果那些變化是轉戾點,就會對宇宙世界產生平行或多重的結構聯想;然而就如同電腦網路的模擬世界,角色在存在於網路不同電腦處理後的顯像,每台電腦的顯像都是該角色的分身,它們近乎同時被顯像,而身處的環境也近乎相同;故平行世界的感受是意識運行的躍遷,而非世界的時間相同空間重疊。
由於“道”是時空意識的基礎,故能不受時空限制的束縛,能“同時”運行無數各層級不同的宇宙世界,“同時”是相對於意識體的感知,而非意識體真能同時運行;故微觀世界感受我們的世界,就如同靜止的廣大空間,而我們感受相同的事物,在他們眼中會是截然不同的宇宙太空結構。
宇宙世界結構以時空意識為基礎,而構成物象世界層次的抽象邏輯;意識複雜度愈高的宇宙世界,相對具有愈清楚的物象意識;故在佛家所謂的“天道”(第七層)與“地獄道”(第二層)的眾生,幾乎無法意識物象環境,而身處在“餓鬼道”(第四層)的眾生,其物象意識則最為清晰。

宇宙結構的感知差異
生存在世上的人類,擁有相近的意識資源,故對物象世界的感知條件相近;然而透過不同的觀點方法,卻會對宇宙結構形成理解程度的差異;禪修是降低意識複雜度,提升意識清晰度;而科學是提升意識複雜度,卻降低意識清晰度;現代人則在宗教與科學間,擁有偏高的意識複雜度,與較低的意識清晰度。

結構探索能力
科學因為對物象環境的執著癡迷,而見山不是山的扭曲宇宙結構,使其意識宇宙結構的能力大幅降低;換言之,宇宙結構意識能力存在資源利用的均衡性,若刻意加強某方面的能力,則另一方面的能力就會不足。
其實第四層宇宙世界的意識體,最有能力探索宇宙實際結構,然而卻不得不被廣大的宇宙時空約束;反之,第一層與第七層宇宙世界的意識體,雖最不受宇宙時空意識約束,但也幾乎沒有宇宙結構的探索能力;故兩者觸發宇宙狀態改變的機會,絕對相等。
故而宇宙結構的意識能力,與意識清晰度關係較密切;而宇宙結構的實證能力,則與意識複雜度關係密切;換言之,人類文明若能協調整合兩者,則其對宇宙結構的探索能力就會大幅提升。
具物象世界觀念的意識體始於“太素”,在此之內不具完整的時空意識,薄弱虛愰的時空意識建立於最內層宇宙世界,相對在最外層宇宙也是如此;意識體在幾乎沒有時空意識的世界中,愈向邊際愈虛無,物象世界結構單純而空幻,至邊際“太介級”已然不具時空意識。
故當下身處於世界邊緣的意識體,根本無法意識到宇宙世界的背景;易言之,宇宙世界賴時空意識而成立,除了可意識的宇宙世界之外,還有不具時空意識的虛無宇宙結構,而這個虛無的結構如果能被意識體所探究,意味著宇宙將由太極狀態轉變為無極狀態。
“宇宙結構層次意識能力示意圖”可以說明在整體宇宙世界中,不同宇宙世界範圍意識體對宇宙結構的理解程度。

宇宙世界結構層次意識能力示意圖
愈靠中間的宇宙世界其意識複雜度愈高,在意識複雜度高的世界中,意識體對物象世界的感受也最為清晰深刻;愈靠內或外的宇宙世界其意識複雜度也相對愈低,故其對物象世界的感受也愈為模糊,直到意識宇宙世界的邊緣,意識體將無法感受物象或時空的存在。
隨著意識複雜度增加與意識流的擴充,宇宙世界的結構體也將隨之而擴大,因此形成宇宙世界結構的時空意識尺度也會隨之擴大;擴大的宇宙世界時空尺度,使宇宙結構的探索更困難,當意識複雜度愈高,這樣的時空隔閡也就相對愈大。
易言之,沒有固定絕對的宇宙時空尺度,且宇宙結構也會隨意識複雜度而變易,故推論宇宙結構只是當下趨近,而不宜用物象世界的規矩標準永恆劃定;故而所有常數、定律、定理都只能當下趨近,而不宜執著迷信。
此外,每回宇宙太極狀態的演化程度不會絕對相同,且宇宙的世界結構也並非永恆不變;因此宇宙結構為不斷變易的狀態,這個變易過程對外層宇宙世界而言可能極為短暫,但對於內層宇宙世界而言卻是無窮無盡的永恆輪迴,故而在內層宇宙世界的意識體,能夠當下認定宇宙結構為固定層次。
其實意識體本身就存在對宇宙結構的根本認知,因為意識體不但是意識世界的解譯器,其本身也是宇宙結構的一部分,故而只要能夠意識自身之虛幻,就能夠體察意識趨近的宇宙結構。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