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3, 2010

《意世宇宙論》結構/世界


《意世宇宙論》結構/世界
http://blog.udn.com/SenseCosmology/3878456
2010/03/23 12:37:19 瀏覽2|回應0|推薦0
當人們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前,世界早已經存在,意識從模糊到清晰,才逐漸認識到身處的環境;故生在其中,如同海濤之漂一葉,身在其裡,如同暗室之落一塵;既沒有拒絕海濤趨勢的條件,也沒有洞悉暗室結構的能力。
當人們自以為瞭解世界時,卻是對世界誤解的開始,當人們自以為擁有世界時,卻是對意識自由的終止;而對世界的誤解,與對意識的束縛,都根源於執著物象世界的痴迷,也就是迷困於所知的文明病。
若人們用量子學的角度方法研究“人”,“人”就不會是人,若人們用天文學的觀點方法研究“物”,物就不再是物;以量子學角度看“人”,會視人為不可思議的精密結構體,以天文學觀點看“物”,會視物為天體運行的太空結構體。
身處環境與角度觀點的不同,會導致人們觀感認知的差異;故人身在山中,則見山不是山,所見皆是花草樹木石壁泉流,而欲見山的真實面貌,則須以客觀宏觀的立場角度,才能夠洞悉山的真實結構。

見山不是山
在現代科學眼中,地球是在太陽在太陽形成後,經太陽星雲殘體吸積而構成,是一顆逐漸冷卻的熔岩球,並由外而內逐漸地冷卻,外表逐漸冷卻而形成地殼,而也水也在地表的大氣中逐漸累積,於是風化作用形成土壤…
然而,地球與太陽同為太陽星雲所構成,為什麼地球與其他行星,在廣大的太空中,必須繞著太陽公轉?而非所有的隕石或塵埃都有相同的規律。
太陽既然是由太陽星雲所構成,為什麼太陽系不是十個太陽,或由成百上千個太陽所構成?為什麼地球會冷卻而太陽卻仍似火球?
數千萬年的時間就足以讓地球成形、數億年才能讓地殼冷卻,而在46億年後的今日,仍然還有火山不斷地噴發熾熱的熔岩?地球像是正在逐漸冷卻的物體嗎?


地球結構圖
目前地球結構的研究,主要源於人們對地震的震波分析,由於人們將地球視為逐漸冷卻的熔岩,故其內部必為液體,所以早期的研究認為橫波無法通過地核(因傳播過程中的物質狀態不同而產生折射現象);但後來的研究卻發現“橫波陰影帶”,並且推測地球的核心非常地堅硬。
如果地球是逐漸冷卻的液態球體,最熱的核心又怎麼會是堅硬的固體呢?
人們能透過把脈推測人體的病因,經由聲響判斷機械的問題,用手拍打物體而知道內部的成分…,當然也能用震波來推論地球結構;然而人體與機械畢竟可以解剖實際觀察,進而透過觸感與音覺而推論問題所在,但地球結構卻不能以震波斷定,因為它雖能夠反應地球的運動現象,卻難以推論地球的結構組成。

樹幹結構圖
人們對地球結構的推測,與樹幹結構極其相似,最內為木髓(如地球內核),其次為木質(如地球外核),其次為韌皮(如下地函或稱下地幔),其次為木栓(如軟流圈),最外為表皮(如地殼);若人們拍打樹幹並推測樹木結構,是否也會得到相似的結論?


地球陸面的耦合
當人們繪製出世界地圖後,發現非洲與中南美洲的陸面,其邊界面竟如此地切合,故產生原始大陸漂移的推論;隨著人們對地質的瞭解,而衍生出板塊構造學,以解釋堅硬地殼的大陸漂移現象。
如果地球是逐漸冷卻的熔岩,地殼怎會存在陸地板塊的漂移現象?即便有,也應該是配合地球自轉,且又如何能從任意方向,於不同板塊間進行漂移?倘若地函熱對流能翻動板塊,那麼為何會有熱對流?難不成將地函視如加熱中的沸水?還是將地核視為加熱源?逐漸冷卻的物體,會有內加熱、對流、環流的現象嗎?
此外,人們認為洋流是因為風應力、水壓力、溫張力、摩擦力、地轉力…,所造成週期性的水流循環現象,然而對一個逐漸冷卻的熔岩球體而言,這些“力”根本都不足以形成規律性地洋流變遷現象;若單遷就科學定義而不考慮生態實情,海洋應該會如同窪地中的死水,一動不動地受地球重力的牽引。
如果將生命人體視為物體進行微觀分析,生命就會被解釋成“不具生命特性的物質變化現象”;故若以微觀短期分析人體,人體將會成為不可思議的物質結構變化現象;倘若以微觀短期分析樹木植物,會發現樹幹結構並沒有眼見的簡單,仍然是不可思異的物質結構變化現象。
造成人們對世界認知偏誤的主因,就是以主觀角度看待不同生態,以物質分析揣測生命現象;故將地球視為生命,則地骨(如地核)、地肉(如地函)、地皮(如地殼)、地汗(如岩漿)、地血(如熔流)、地脂(如石油)、地顫(如地震)、地動(如板移)…都是生命現象合理的結構與運動。
此外,季風與洋流屬於地球生態的結構,與地球本身的結構有所區隔;地球生態為第5層宇宙世界,而地球為第5層宇宙世界的世界載體;如同龜背上長出的苔藻,雖然共同結合如一體,卻是兩者不同型態的生命意識體。

地月結構
地月結構是宇宙世界中的不自然的結構,它的不自然表現在特別與刻意;地球擁有超大的衛星(與火星衛行體積比相差30萬倍之巨),而且它並非實心體(撞擊月球宛如撞大鐘),若在地球表面上觀看月球,則與太陽一般大小(譬如日全食)。

日全食現象
在人們眼中,太陽與月亮與地球十分親近,然而實際結構卻並非如此;太陽與地球相隔遙遠,而月亮與地球則相對貼近;若按實際距離比例繪製日食結構,則地球與月亮如同相鄰的兩點,日食現象似乎能夠經常發生。
按實際距離比例繪製的日食結構
在上圖中,太陽以紅點代表,月亮以灰點代表,而地球以藍點代表;星體部分並未按實際比例繪製,距離部分則按實際比例繪製,其像素單位約30萬公里;日地距約1.5億公里,地月距約38萬公里。

按實際比例繪製的地月結構圖
相對於太陽而言,使月亮相對貼近地球,然而若按實際比例繪製地月結構,則會感到月亮仍然如此遙遠;而地球與月亮對於兩者之間的距離,卻也相對顯得的渺小,若按結構圖來想像太陽與月亮對地球的影響,會感到空洞虛幻與不可思議。
月球相對於地球而言太大了,這是對於第六層宇宙世界的太易級生態結構而言;在第五層宇宙世界的微觀太易級生態,地月結構卻可能是“標準”的常態結構,因為微觀宇宙世界的意識體結構,會隨巨觀意識體的意識而改變。
此外,自然形成的衛星,之所以能夠與行星產生交互作用,並非是因為萬有引力,而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共生意識;換言之,自然衛星是其所屬行星結構的一部分,其共生層次就如同人體的手足髮膚。
非自然形成的人造衛星,雖然也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共生意識體,然而卻是與地球本體模糊或不可感的共生層次,就如同人體呼出的空氣微粒一般;故而當人造衛星(任意質量)超過同步軌道,就會自然脫離地球束縛,任意地在太空中漂流。
自然衛星的體積遠比人造衛星龐大,且在非常遙遠的地方,而能夠有規律地繞著行星轉,並且與行星一同繞著太陽公轉;倘若非自然衛星,則必須耗費多大的動能,才能使這個龐大而可能任意漂流的裝置,長期而規律地進行大範圍運轉?
故地球可能確實存在如同火衛比例般的自然衛星,而我們所見的月球,是裝置在這個自然衛星外部的空心球體;隨著自然衛星的運動,而帶動外部裝置的運動,使這個龐大的非自然物體,能夠長期而毫不費力的進行運轉。

內部藏有地球實際衛星的月球結構
建構月面的主要目的,在於改造地球生態,為讓地球生態中的所有生物,都能感受太陽與月亮,是陽陰相對分據晝夜的對等體,而將月球面建構的如此巨大;此外,為保護月球觀感的完整,月球總是以光量皎潔的一面朝向地球,而令一面則被隕石炸的坑坑巴巴。
故月殼除了作為顯示“月亮”的主要目的,還兼具保護月球體的任務,因此外殼結構必須非常堅硬強韌;此外,任何外力都會導致外殼飄移,尤其漂流的巨型隕石,其撞擊力道足以使不具共生意識的月殼,輕易地脫離月球軌道。

隕石撞擊月球示意圖
月殼並非地球共生體,並不會與地球或太陽進行交互作用,所以受衝擊而脫離軌道是正常的現象;此外,由於月球體積相對巨大,故所遭受的外力衝擊也相對較多,為使月殼能夠恆常穩定的維持軌道,其內部必須有抵抗外力衝擊的能力。

月球結構假想圖
月扥部分為太介級物質填充層,其主要功能為穩定月殼軌道,該太介級物質具有電磁特性,能帶動月殼的自轉作用,且能維持月殼與月心間的距離;當外力衝擊時,月扥中的太介級物質,能夠緩衝抵銷月殼的震盪,而不至於影響月心的軌道。
月心部分為太原級物質填充層,其主要功能為維持月球內部結構的距離,該太原級物質為氣態元素,具有良好的傳導功能,與均勻的平衡張力,能夠有效的支撐月扥,並確保月核軌道不受外力干擾。
月核部分是由內月核與8個外月核構成,內月核圍繞在地球自然衛星外,感應地球自然衛星的軌道與運動,而不影響其運行(類同步軌道衛星),而外月核的主要功能是在協調月核結構,使其能在不影響地球自然衛星的前提下,帶動月球的整體運作。

平行世界模擬
地月結構在第6層宇宙世界中非常特殊,因為它並非完全自然的產物,而是經過刻意設計的理想結構;然而如此特殊的結構,是否依然存在平行世界呢?倘若平行世界存在,誰才是真的主角?個人乃至於世界的命運會一樣嗎?
道同則演化同,對巨觀意識體而言,“道”就是地球生態;故巨觀生態相同的道,能演化出無數相同的地球生態;只不過這些平行世界存在的空間位置不同,當意識於瞬間躍遷於不同世界的主觀意識體時,會感到如同身在相同世界;然而當人們仔細思索世界物象的些微差異,自然就會產生平行世界多疊空間的聯想。
其實“平行世界”是世界相對趨近的感受,而非不同世界真能完全的相同,故世界相同是對於人的感受而言,對於微觀意識體的感受則不然,人類所無法感受的些微差異,對微觀意識體而言,可能會是非常巨大的環境差異。
人擁有需多複雜奇特的想法,無論是幻想或是聯想,亦或是莫名冒出的妄想,都與第六層宇宙世界中的無數平行世界有關;無數平行世界的主角意識體,彼此間會相互影響如同一人,那是因為它們體內存在相同的道;而道隨世界層次的不同,對意識體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意識傳播示意圖
最根本的道,是意識界的道,它不受時空約束,故能對古今未來不同宇宙世界的意識體共同造成影響;人體內太易級的道,是第五層物象世界的道,具有清晰的時空意識,因此其傳播於不同時間點,並隨空間距離的差異(傳播為瞬間,但存在時空位差),而陸續與對人體內的道相互影響。
為便於理解,可用電腦模擬世界來想像平行世界的結構;電腦模擬世界以網路連結個人電腦與伺服器,在每台電腦所呈現的事件結構都趨近相同,只不過每台電腦各以不同角色為主角,而非以共同角色為主角。

電腦模擬世界的平行結構
然而不同模擬世界的環境資訊並非同時進行,它以光電為傳播介質,其傳播距離可以換算為時差,此外超載、頻寬、路由…等因素,都會使資訊交換出現延遲現象,而延遲的現象,就會陸續反應於模擬角色的行為上。
各電腦模擬世界的平行世界結構雖然相似,但卻不會絕對相同;除了時間差之外,螢幕、音響、電腦效能…,都會造成模擬世界間感觀的些微差異,若以更微觀的角度分析模擬世界間的差異,其差異現象就會隨微觀程度的不同而擴大。

共同主角的模擬世界
當某玩家離開遊戲,而遊戲卻仍在進行,其他玩家或許能夠共同操控離開完家的角色,此時客觀立場就會發現角色紊亂甚至行為乖謬的事件發生;故電腦模擬世界中的角色是傀儡,而受共同操控的角色則是傀儡中的傀儡,因為它不但沒有自由意識,更喪失自主能力。
  
世界載體
“太易級”是內層物象世界的載體,由微觀太神級意識體聚合而成太易級生態系統,而“太神級”意識體又為“太分級”意識體所聚合而成,“太分級”意識體為“太原級”意識體所構成,“太原級”意識體則為“太介級”意識體所聚合而成…

世界載體成員結構示意圖
易言之,“太易級”既是微觀宇宙世界的載體,又是構成宇宙世界的基礎元素;而宇宙世界中的每個意識體,既是巨觀生態系統的聚合成員,又是微觀意識體聚合而成的微觀生態系統。
在世界載體成員中,由太易級、太初級、太始級、太介級組成意識結構,並由太介級、太原級、太分級、太神級組成物象結構;意識結構與物象結構相彷,可依序以精、氣、神、質代表其結構意涵;太介級介於意識與物象間,既是意識結構的聚合體,又是物象結構的基礎物質。
意識體在宇宙世界的可感範圍受時空級距限制,因此意識體存在物象世界的相對可感範圍,可感範圍隨意識體聚合條件而異;以人類而言,“太介級”即是可感物象的分水嶺,故太介級以內的意識體,則屬於不可感的意識結構。


物象意識邊際結構示意圖
人類相對可視的“光”,即因太介級粒子的碰撞而形成,故而人體能夠感知太介級範圍的物象;一些嬰兒能夠意外看見靈魂,是因為其感知器官的組織較為細緻,所以能夠間接看到太始級範圍的物象,當其器官組織成長後,便無法再看到太介級以內的物象。
“太介級”之於“太易級”就好比“可觀測的宇宙太空”之於“地球”;“太易級”為構築宇宙物象世界的基礎元素,由太易級到太介級這段如星體運行的結構,能滿足層物象世界的特性需要,可將之視為世界物象變化的基礎模組。
太易級意識體可以為生命,但並沒有性別的存在,“陰”與“陽”對太易級而言,是與太初級聚合核心的向背,當太易級面對太初級聚合核心時為陽,當太易級背對太初級聚合核心時為陰,故陰、陽只是為一體兩面的不同狀態。

第五層宇宙世界載體負陰抱陽示意圖
地球生態中的生命體擁有性別,是地球生態獨特之處,導致性別形成的主因就是地月結構;換言之,如果沒有月球的存在,或是僅擁有正常自然衛星的情況,地球生態應該就不會存在性別,故地球生態是極端意識於世界載體上所形成的世界結構。
  
戰國結構
極端意識形成特殊的地球生態,地球生態有自然演化的結構,也有特殊演化的結構;自然演化的結構,主要來自於巨觀意識形成的演化趨勢,而特殊演化的結構,則根源於地月結構的特別。
地球世界就是有如此自然而又特別的生態結構,人類身處其中,當然也必是既自然又特殊的意識體;以人類為基礎聚合而成的國家,當然也必是既自然又特殊的意識體;故國際之間的活動行為,既能反應巨觀意識體的意識趨向,也能反應人類意識的取向。
現代世界的國際結構,與中國戰國時期的國際結構,擁有相似地演化趨勢,且能充分反應演化過程的意識表象;這種特殊地國際競爭格局,即戰國結構,它能反應意識演化的趨勢,也能表現極端意識的最終結構。


古中國戰國格局之分布結構
中國的戰國時代,在人類文明城邦階段的末期,也是國家意識轉變為清晰的關鍵時期;秦統一中國,使中國進入集權專制的封建時期,國家意識於是清晰而深刻地建構於每個國人心中,而形成意識概念一統的整體共生結構。
這種意識形成體的結構,就宛如太介級的形成一般;太介級是太始級聚合而成,但太始級卻屬於意識結構,而太介級則屬於物象結構,意識結構形成物象結構的關鍵,就在於物象意識的一統清晰化。
同理,國家是在封建時代後,才具有清晰地主體意識,而國家之中的國民,則具有清晰地共生意識,故國家意識直至封集權專制的建時代才算完備;此外,集權專制的一項重要手段就是愚民政策,無論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因為“覺則難共”,這也是形成共生結構的主要意識方法。

世界戰國格局之分布結構
現代國際結構雖然與中國戰國結構相似,但“戰”並非僅指軍事侵略行為,它的主要目的在於“爭”,而“爭”的根本用意在於獲取生存資源;對於現代人類文明階段而言,國家“爭”的重點在於市場經濟產業開發。
世界存在戰國格局,是否就能推論國際未來會可能邁向統一?還是代表中國會如同秦國一般,有統一世界結束國際間激烈競爭的可能?而使人類能在統一的國家中,一體共同的享受地球資源?
雖然所有的假設都有可能性,不過以今日世界的演化程度來看,現代世界的戰國結構,是趨使人類文明邁向寂滅的前兆;換言之,國際是否能夠統一?是否會由中國統一?是否能讓人類均分共享地球資源?都是次要問題。因為人類文明的寂滅就在眼前,如同秦國雖然統一六國,最終卻難逃疾變滅亡的命運。
以世界目前的經濟或政軍局勢分析,中國的國力並不可能在短期間內統一世界,然而中國卻有可能在短期內,促成人類文明的疾變滅亡;“疾變”的演化由內而外由微而巨,“滅亡”只是生態演化結果的疾變表象;如同秦國因暴政而土崩瓦解,生態也隨意識演化程度而發生疾變。
中國在開放自由經貿之前,曾經以共產制度鎖國數十年;由長期對人性貪欲的壓抑,使中國人民渴望成功的有為意志超過常人;由於長期對人性困苦的磨練,使中國人民刻苦耐勞不避險阻;於是在開放市場經濟後,舉國沸騰地參與世界資源競爭的行列。
十三億人口,人人都可望擁有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水準,為求速成自然就故不得手段,於是焚林而獵竭澤而漁般的發展經濟,顧不得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當然,“已開發”國家注重環保,也只是將污染環境的產業外移罷了,其實際作用只是在維護自身的生活品質,而將污染垃圾環境破壞歸咎於它人。
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所有產品,幾乎都與自然生態格格不入;若追根溯源,這些注重環保的已開發國家,才是真正造成自然生態惡化的幕後黑手,其“環保政策”只有杯水車薪般的功效,其“人類福祉”卻擁有抱薪救火般的能耐;而可望成功以提升生活水準的人們,只不過是實際提刀屠殺生態的屠夫罷了。

時空級距
時空級距是相對的意識概念,它是宇宙相對世界的層次內,各級意識體的尺度相對差距,而時間與空間也同樣具有對稱性;故時空級距可以度量意識體的生命與形體。
探討時空級距不同的意識體,必須以其相對時空級距,才能明顯發現其生命特性;可用時間級距積累愰影殘象來表現生命,並以空間級距聚集運行範圍以表示形體。

時空級距與意識複雜度
時空級距因意識複雜度(均度)而異,故存在物象意識體的宇宙世界,均會隨意識複雜度變化而改易;因此並沒有絕對不變的時空級距,只能當下趨近意識宇宙結構,暫時劃定時空級距的概略範圍。
具有可感物象的宇宙世界共有七層,不具時空意識的宇宙世界則有兩層,在不具時空意識的宇宙層次中,只有存在與不存在、太極與無極的狀態,沒有時空級距相對尺度的意識概念。

宇宙意識層意識狀態示意圖
而在物象世界的七層宇宙中,各層宇宙世界依據意識複雜度的不同,其相對可感世界的時空級距也有所不同,在意識複雜度高的宇宙世界,相對具有較大的時空級距,如此世界結構才能滿足意識的演化發展。
故而世界結構的時空級距,是因意識複雜度自然塑造而成,當意識體具有感知自我與探究世界能力時,代表該世界層的意識複雜度已經相當高;意識複雜度愈高的意識範圍,相對具有較大的時空級距,故宇宙世界層次愈靠中心,其時空級距就相對愈大,宇宙世界層是愈向邊緣,其時空級距就相對愈小。
換言之,宇宙世界結構的時空級距因意識複雜度而異,愈往宇宙世界中心層次意識複雜度愈高,故其相對的時空級距也就愈大;在當下宇宙的第四層世界中,具有最高的意識複雜度,因此也相對具有最大的時空尺度級距。

由意識宇宙時空尺度級距表可以瞭解,在意識複雜度愈高的世界中,意識體相較於世界整體就相對渺小,而世界呈現的時空級距則相對巨大;也唯有如此,該世界才能夠容納意識流如此複雜的演化,當然也可以說,如此複雜的意識流演化,才能造就這樣龐大的時空級距範圍。
隨著意識複雜度的單純化,世界級距就相對更為縮小,意識體無論在體型或生命都相對地巨大;故在意識複雜度愈低的世界裏,意識體相對於世界則更具影響力。而在時空尺度間距相對較小的世界中,意識體相對更為親密而彼此間的差異也更小。(其相對於意識體的關係影響,能夠用古代農業活動與現代全球經濟來體驗感受。)
世界級距隨意識複雜度的演變而相對變易,因此在第四層宇宙世界的時空級距變異程度相對最大,該世界的意識體相對更難感受其他層級的意識體,但卻也最有能力掌握物象世界的運作方法。
因為意識複雜度最高的世界,能演化宇宙最聰明的自由意識生命,並擁有相對最廣大的資源驅動能力,且能夠創造相對最宏偉的文明功業成就,故而實際探究宇宙世界竟至涅盤寂滅,勢必優先發生於意識複雜度最高的世界中。
時空級距不是絕對固定的常數,而是須隨意識複雜度相對調整的變數,舉例而言,以人類所處的第五層宇宙世界而論,世界時空級距概略為88,這個概略的級距數值會隨時改變,即便在相同的宇宙層次,也存在時空級距的差異;因此“時空級距”只是方便理解的概略均值,而非固定不易的宇宙時空尺度。
若以地球為意識世界中心,則各相鄰意識級的時空尺度相差約16,777,216倍;換言之,“太易級”(如地球)約為內層宇宙世界“太神級”(如人類)的16,777,216倍;而“太初級”(如太陽系)約為“太易級”的16,777,216倍。

當然定義88倍的世界級距,只是便於理解的概略均值,是相對假設於第五層宇宙世界太介級與第六層宇宙世界太介級之間的物象世界(即光生命範圍);然而隨意識複雜度的變易,時空級距也隨之而變易,若進入第五層宇宙世界太介級內,則世界級距的時空尺度將逐漸變為1616倍。
當然1616倍也是概略均值,相對若跨出第六層宇宙世界太介級外,則世界級距的時空尺度約將變為44倍;1616倍的內層世界級距人類難以察覺,44倍的外層世界級距人類難以想像。
故而人類欲向內探求則是剎那永恆,若欲向外探求則如石火電光,也唯有如此意識流才能順暢運行於意識宇宙,這種級距是宇宙意識自然形成的界限,是意識流經過無數永恆演化而自然造就。
易言之,意識宇宙的世界結構並非擬人化的造物主所創造,而是宇宙意識自然形成的一種太極狀態,它伴隨意識複雜度而變易,自由意識體又受其所約束,它的存在既是因也是果,世界結構就是宇宙意識流演化的記憶。
  
天堂與地獄
既然世界結構為意識流自然演化而成,因此世界結構會隨著意識流變易而改變,第四層宇宙世界具有高度複雜的意識流,而形成高度複雜的物象世界;複雜的意識體與廣漠的世界級距,使意識體相對於物象環境顯得特別渺小,然而該世界意識體相對可能的功業作為也愈大。
換言之,意識複雜度愈高的世界,相對具有愈高的成敗得失感受,也相對具有愈大的功業作為表現;故在高度複雜的世界裡,相對存在能容納其功業作為的世界級距,而擁有高度成敗得失感受的複雜世界,即所謂的“地獄”。

宇宙世界層次結構
“地獄”與“天堂”擁有不同結構,地獄(餓鬼道,第四層宇宙世界)擁有最高的意識複雜度,而意識資源卻普通,故世界呈現極度競爭的生態結構;天堂(修羅道,第六層宇宙世界)的意識複雜度較低,而擁有富裕的意識資源,故世界呈現富裕而單純結構。

單純與複雜
單純與複雜是意識概念,意識的單純容易突顯意識形態的對立;例如人類文明演化的主義階段,單純的以資本、共產或民主、集權作為意識形態,就是國家意識的單純化;反之,如殖民侵略或專制封建階段,國家意識則是非善非惡巧掠豪奪的複雜型態。

其實天堂與地獄無所不在,因為意識演化包括所有層次;若以人類可感的世界觀而言,短至一念之間,長至人類文明,都包括完整的意識層次,且每個層次都內涵完整的演化層次;故即便是人類文明的演化末期,所有的意識演化過程與世界生態結構,都能在其短暫的期間內反覆呈現。
對地球生態而言,地獄莫如沙漠;地球生態是完整的生命體,故不應該存在沙漠,尤其如撒哈拉或戈壁這種大沙漠,更不應存在於地球生態;因此,沙漠現象並非地球生態自然演化的結構。

地球生態的沙漠結構
地球生態的沙漠化與人類文明有關,現代人熟悉的古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這些古文名的發源地,幾乎都已成為沙漠,這種如同造成正常細胞壞死的現象,就如同在人體生態形成的癌化現象一般。
然而考古學家卻在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發現瞬間沙漠化的現象,撒哈拉沙漠是在萬餘年前瞬間遭到沙漠化,這是在現代人明文名彰顯之前的事件;當時的撒哈拉宛如熱帶雨林雲夢大澤般,充滿各式各樣動物,而人類漁獵其中鱷魚比鄰。
現代科學將沙漠撒哈拉視為“自然”,卻將綠色撒哈拉是為“不自然”,故認為撒哈拉的綠化,是因為地球公轉軌道的突然改變,導致季風氣候短期吹到撒哈拉,而使廣漠地撒哈拉短期呈現綠化的特殊現象。
若將地球生態視為生命,就不可能做出這樣的解釋,這種解釋就如同將癰疽爛瘡的人體部位視為正常,卻將過去健康完好的人體部位,認為只是血管破裂養分外流,所導致的不自然短期痊癒現象。
故撒哈拉的沙漠化並非自然,同樣是人為因素導致的不自然現象,只不過此“人為”並非現代人類所為,而是以地球生態為實驗的外星人所為;除了撒哈拉沙漠之外,中國西北與澳洲中央的大片沙漠,都可能是同時期被瞬間沙漠化;至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應該是為維繫地球生態的生命,而清理對象就是史前人類。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