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3, 2010

《意識宇宙論》宇宙創世/哲學創世觀


《意識宇宙論》宇宙創世/哲學創世觀
http://blog.udn.com/SenseCosmology/3515076
2009/11/20 11:37:35 瀏覽97|回應0|推薦0
哲學可說是宗教興起的前身,故若將宗教視為普及社會大眾的哲學,其實也並不為過;然而,宗教是經過包裝的哲學,雖然宗教的本意在導民向善,但由於深得民心,卻常導致政治派系等人為因素的介入干擾。

故而宗教創世觀就包含太多人為的複雜因素,在人際紛擾與局勢利害的影響下,宗教所表現的哲理就顯得如雲山霧罩;若想要探求更深層次的智慧,則必先將其重重雲霧撥開,才能看清其內涵的真正道理。

因此若欲洞悉宇宙創世的智慧,回顧哲學是最為便捷的途徑,在上文宗教宇宙觀的部分,已明顯可將四大宗教分為兩派,而回溯東西文化的哲學原理,更能清楚發現創世理論的承繼演變。



東方哲學的宇宙創世觀
當宇宙處於虛空無物時,“道”突然出現在此間。
  • 道產生第一級基本元素名為“太易”,這是在靈氣出現以前的狀態。
  • 眾太易形成第二級基本元素“太初”,此即靈氣最初產生的源頭。
  • 眾太初形成第三級基本元素“太始”,此即形體感受的最初精神能量。
由於眾太始的彼此意識,其“神能”形成世間萬物的相互感知;因此萬物都具備陰陽 (太易向太初為陽,反之為陰) 並充滿靈氣 (太初聚合)。
眾太初形成第四級基本元素為“太素”,這是物質能被呈現的臨界初始;以上四級 (統稱為“易”) 的基本元素,是渾淪不離的狀態;而在此外的的萬物無法看見、聽見、發現它的存在,之所以能夠感受到物質,只是因為意識的殘影。
宇宙的結構與形成,則是由“易”演變而來;宇宙結構逐漸演變為七層世界,當有意識生命探究突破七層宇宙世界,而導致宇宙變化為九層世界時,宇宙將回到原點重新開始。
其實東方哲學已將宇宙創世的過程及原理交代相當清楚了,不但結構清楚而且合乎邏輯;其中最主要的原理與貢獻,在於“無中生有”的說明。
舉例言之,當攝像技術突破原子時,發現原子只是電子雲的幻影殘像,中間只有空間和渺小的原子核;然而原子核是真實的物質嗎?其結果應該如同揭開原子真面目時相同,只是空間加上物體的幻影殘象而已;所謂真實不可分割的物質元素,並不真實地存在。
科學家不斷向內突破物質,期望找到真實物質的基礎,但其結果卻常令人更加迷惘;這是因為科學家找到的答案,並非物質的最終基礎,而是更深不可測的宇宙世界...
道家的宇宙創世哲學就是“有生於無”,而宇宙則是反覆運行的自然過程。
其次,宇宙結構的描述,也是道家智者留給後人的重大貢獻之一;宇宙並不是單一層次的可觀測世界,換言之,不只是科學家所觀測到的宇宙背景內的宇宙世界而已,因為能被相對物像感知的宇宙邊緣,必然不是絕對地宇宙的邊緣。
其實在天主教上帝創世的神話中,第二階段就是將抽象的宇宙界面 (水面) 分開;只是神話流傳到最後,因人為曲解而產生的依循偏誤,致使神話故事中所蘊藏的寶貴理論,竟埋沒於教徒偏誤的執迷盡信中。
由於古代哲人所看到的天體,與現代人所看到的天體應該近乎相同,故而從地球之於太陽系,從太陽系之於銀河系,從銀河系之於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世界;透過這樣的天體運行關係,衍生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物質結構理論。
然而這些浩瀚龐大的天體運行,竟是物質構成的基礎!
因為宇宙存在不同的世界層次,而其基本運行原理則如出一轍。
易言之,在我們世界的天體結構,是“天堂世界”的物質基礎元素;而構成我們世界的物質基礎元素,則是所謂“地獄世界”的天體結構;而最微觀世界的基礎元素就是“太素”,太素中的太易、太初、太始則是不具實質型體的意識元素。



西方哲學的宇宙創世觀
西方哲學家認為宇宙是由造物主的意識所創造而成,造物主先創造出世界靈魂作為推動宇宙運作的力量,然後才創造萬物的形體,並讓可感世界的一切都發生於時間之中。
  • 宇宙是永恆不變類同如一的模型,以基本元素配合空間元素創造萬物。
  • 宇宙的形體呈現球狀,而旋轉是它唯一的運動。
構成宇宙的最基本元素包括永恆元素、創造元素、空間元素。
  • 永恆元素,是永恆不滅的;任何物質都無法從其中進出,任何感官都看不見、察不到,唯有理智能夠思索。
  • 創造元素,是由造物主所創造,永遠在運動著;在一定的位置變化,又從一定的位置消失;而它只能被意識所領悟。
  • 空間元素,是永恆而不容毀滅的;是一種虛幻的理性認知,可視為一切創造物的居所。
西方哲學所突顯的“意識感受概念”非常重要,譬如愛因斯坦曾以“火爐與美女”來形容時間的相對性,也曾提出“月球是否只在我們看他的時候顯現”這個疑點,這都是基於“意識感受”。
易言之,我們可以將“意識體”擬為物象世界解譯器,是一種能解讀時空意識與配合宇宙運行的基礎生命單位。
然而西方哲學畢竟將最抽象“從無到有”的過程,交給造物主創造而概括帶過,實為其理論美中不足之處。
不過西方哲學與宗教所描繪的造物主,在本質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宗教的造物主是擬人化的萬能神靈,而哲學的“造物主”卻更近似於“道”,而“創造元素”則相對應於東方哲學的“太易”。
此外,西方哲學家雖未能準確描繪宇宙內部層次,但卻對宇宙整體的概觀多所著墨;他們認為宇宙成圓球自旋的模式運作,其實地球運作即是如此;然而迫於政教利害關係與偏執迷信的束縛,使“地球”的概念延後兩千餘年才獲得普世認同。
宇宙世界的形體如同地球一般圓形自旋,這是可感的宇宙世界層級中的共同表徵;即便在“天堂”或“地獄”的宇宙世界中,圓形自旋的世界體狀態依然適用。
然而可觀測地圓形自旋模式狀態,不能夠包括“太易”與宇宙本身;因為太易與宇宙本身,即如其所謂“永恆元素”一般,只能以理智思索而無法做任何的觀察測度。



宇宙創世的哲學觀點比較
東西方哲學家流傳後世的論述,其相似的見解令人驚詫不已,對宇宙見解基本上大致相同,所不同者僅在於文化上的表達與思考層次的差異而已。
東方哲學家認為宇宙創造於道,而道法自然;西方哲學家則認為宇宙為造物主所創造,而非自然形成;這就是思考層次上的差異。
如同東方哲學結構為7層,而西方哲學家僅意識到宇宙世界的形體。
或者東方認為宇宙循環終因探究而觸發,而西方則認為宇宙為永恆。
故東西方的歧異乃在於東方哲學家思考的宇宙層次較西方為詳細,而兩者說法都在近趨事實,卻無實理差別;易言之,如果將東方哲學認為的外層世界視為宇宙本體,則會與西方哲學家的宇宙觀點更加吻合。
至於最基礎的宇宙元素、能夠達到感知階段的宇宙元素、構成物質基礎階段的宇宙元素,乃至於探究終極的根本原理;究其根本,兩者都是在說相同的事物。
故表雖異而實同,名雖別而實是,經過解譯通盤研究後就可發現―東、西方的宇宙哲學觀,其實並無太大歧異。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