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8, 2010

跨出傳統框架 : 中西醫能否整合?



跨出傳統框架

http://blog.udn.com/asddsa/2531841



中西醫能否整合?
2009/01/10 10:27:00 瀏覽450|回應0|推薦1

    中西醫雞同鴨講

    對於病家而言,辯論誰勝誰敗並不重要,誰有效才重要。它就存在社會?,不只尋常百姓,即便很多菁英都在主流醫學之外,另覓生機或保健。例如台南幫精神領袖吳尊賢靠吃四珍膠等中藥養生,86歲還能不用老花眼鏡就可看公文;行政院負責科技小組的政務委員楊世緘靠中藥養身,面容紅潤、活力充沛;詩人×弦常吃藥膳補元氣,很多高級知識份子向他討教;剛過世的民進党立委盧修一在最後半年多的歲月?,靠服用山?采得的草藥維持生活品質,把肺?的痰咳出來,而不用忍受可怕的抽痰機……。中醫究竟是什麼醫療,惹得西醫攻擊它,但有些病人需要它?連洋人都在問:”會不會是安慰劑,心理作用?”就連美國著名的電視記者比爾莫怡斯去中國大陸探中醫之究竟時,還不斷這樣問從1970年代以來到大陸學中醫的大衛艾森柏格醫師。其實,中、西醫不僅語言不同,一個講細菌、器官,一個講氣血、經絡,碰在一起,真的是雞同鴨講;而且理論基礎、思考方式更是完全不同,各有各的長處,但如果彼此瞭解、尊重對方,結合運用,得益者就是病人,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林宜信說。

    一個講經絡,一個講器官

    首先是語言不一樣。出身西醫,卻靠針灸治癒五十肩,從此投身中西醫結合30年的崔玖說,中、西醫對同樣的字有不同的認知,例如”心”,中醫有心經與心包經,除了心臟與血管系統,還包含情緒上的”心思”;而在西醫只是指器官”心臟”。其次是對身體的理論體系不同。中醫講健康是指氣與血(也就是能量與物質)平衡,經絡學說是中醫臨床醫療的理論基礎和最高指導原則,西醫則注重器官功能是否正常運作。一位元照腹部超音波查出有膽結石的病人,不想讓西醫割掉膽囊,於是求助中醫,脈診過後,醫生堅持”你是肝有問題,膽好好的,”病人懷疑中醫胡說:”我明明有在超音波上看到石頭。”崔玖指出,事實上,當中醫說”肝不好”時,指的是”肝經”,包括肝臟細胞所造成的電場,加上肝產生功能時與其他系統造成的共振波。所以中醫說”肝火旺”時,西醫測”肝功能”沒問題,就以為中醫不懂肝,其實一個在講經絡系統,一個在講器官,”誤會分歧就發生,”她說。

    各是一門學問

    所以論辯誰比較科學,實在很難說。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國鎮說,其實雙方各是一門學問,只不過方法不同。西醫運用開箱法,將身體一層層打開,由解剖到組織、細胞、染色體、基因,由大而小,因此西醫符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中醫則運用黑箱法,將各種不同刺激所得的種種反應加以綜合推理,得到系統化的概念,類似物理學研究複雜的電路,是系統學的方式。換言之,西醫是微觀的,中醫是宏觀的。西醫愈看愈細,但因為要用看的,所以不能把看不到的東西拿出來剖析。而中醫一開始就注意病人的情緒、心靈,把對身體有影響的層次放進來一起討論。治病理論也不同。當人生病時,西醫會尋找物理化學上失常之處,對”症”治”病”,把身體打開來割除,或用化學藥品殺、或壓抑壞掉的東西,粗略說來,比較偏重生化。中醫則是看病人的”狀態”有什麼偏差,辨”證”論治。證,就是身體的狀況(condition),氣有無暢通,能量夠不夠,全身有無處於均衡狀態,比較偏重物理。中醫找”氣”失去平衡之處,以便恢復那無形的和諧。一針二灸三湯藥,都為使氣(能量)流通無阻,使全身回復和諧。

    急病看西醫,養身靠中醫?

    衛生署中國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成國說,所以西醫看感冒,如是細菌感染就要消滅,如因病毒就只好叫病人多休息多喝水;但在中醫眼中,他就需辨別是寒證(手腳冰冷、全身虛軟),還是熱證(燥熱、發炎、腫痛),寒就用溫陽益氣的方劑,熱則要清熱解毒。中國醫藥研究所所所長陳介甫說,治療的思維,”中、西醫大原則類似,都要去邪扶正。”西醫殺菌後休息,中醫是解毒清熱與養陰清肺,以加強全身免疫功能。洪傳嶽說,古書所列上品的方劑,大多毒性低、無副作用,難怪民間流傳中藥要長期吃,慢慢見效;急病看西醫,養身靠中醫。患病後,一邊做化學治療,一邊遍讀古醫書,企求自尋生路的達一廣告創意總監徐一鳴的心得是:”西醫快快殺,中醫給你時間慢慢談判養身體。”可惜過去幾十年?,整個大環境並沒有去追究:中醫到底有沒有效?科不科學?每逢被問這問題,洪傳嶽就說:”不要期望得到速食麵的答案,沒有投資做研究怎會有答案?”而且”臺灣有全世界最嚴格的規範限制中醫”,他說,即使有西醫執照的中醫都不可以開西藥處方,等於限制了在好的醫院臨床研究中藥。

    中醫需要去蕪存菁

    西醫受過科學研究方法,卻多數隻批評中醫,但不追根究柢,”大家覺得中醫不可靠,不是什麼都治得好,可是連中醫是什麼樣的領域,一般人也講不清楚。我們不把它搞清楚,跟著別人去懷疑中醫,不是很奇怪嗎?”曾在國科會領導研究的前監察院長陳履安說。不論從事中醫行政的張成國、或做研究的洪傳嶽都指出,有需要用現代的方法去蕪存菁,追求中醫的事實真象,好的中藥方劑,要讓民眾知道,功德無量;壞的也應公佈,至於中藥秘方竟究有用還是騙人,更應厘清,不要延誤病情又破財。中、西醫距離這麼遠,但在德國人傅爾發明電針,以及接下來的穴診儀用電磁波測出”氣”在身體中的流通狀況,為中、西醫的溝通開了窗。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國鎮指出,經由穴診儀及穴道電檢法的研究,發現及證明了中醫上經絡的作用,經絡在人體扮演仲介的角色,是溝通的網路,溝通物、能量()與資訊;傳遞細胞與細胞、臟腑與臟腑間的資訊。”隨著國際熱,我想也許再過30年,會有一半的西醫開始不排斥資訊醫學這個領域,”陳國鎮說。國際間愈來愈多人討論生物能醫學或稱資訊醫學,中醫所談的”氣”,也開始受人注意。因為中醫所說”調氣”,類似歐洲國家流傳下來的傳統醫療(另類療法)所說的”調整能量”。究竟有沒有效,成為目前尋求”新醫學”,將主流與另類整合,以造福人類的新方向。
在美國,針灸列入保險給付

    這場國際熱?有中醫的地盤,始自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隨行採訪的《紐約時報》記者雷斯頓突然急性盲腸炎,大陸醫生用針灸麻醉替他切除盲腸,雷斯頓大開眼界,後來寫出自己的親身經驗,從此掀起歐美對中醫的好奇,美國生物醫學界就開始研究中醫。歐美人士剛開始以為針灸就是中醫的全部,但隨著一些醫學者兼醫生到大陸學習,漸漸也開始有人知道,草藥、按摩、氣功、靜坐、以及講求”平衡”的生活方式,也是這套複雜醫學系統的一部份。他們把中醫列入”另類醫療”範疇。目前美國哈佛與史丹佛大學都陸續投入經費研究針灸,保險也給付針灸治療。有30%的醫學院已開設另類輔助醫療的課程。有愈來愈多的開業醫生對中醫術有興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執業醫生與護士,開設針灸訓練課程。家庭醫學科學會把針灸列為今年執業醫生150個教育訓練課程中,第四重要的課程。去年11月,美國國家衛生院等機構召開會議結論:”有足夠證據顯示針灸的療效,進一步研究生理學與臨床療效值得鼓勵。”與會人士還建議聯邦政府與保險公司擴大給付針灸,因而可使更多人受惠。美商聯訊公司總經理樓宇偉認為傳統醫學科技中的”氣”的特有觀念,或許是我國企圖發展生物科技的有利點,開創”生物能科技”。”因為『氣』對西醫而言,是個全新的未知領域,但對中醫來說,『氣』卻是無所不在的,尤其我們從小生長於這樣的環境,對於氣、心念、意識、靈魂等生命高層次的研究,可能會比西方人容易體會,”樓宇偉滿懷希望。”現在我們已看到的事情,氣功、心念等等,不要以為只是特例,不去理它。不要等西方重要學府研究出來了,我們才覺得有意義,”學科學的陳履安,14年前在國科會主委任內,出於好奇、想找答案,召集了一批研究電機、物理、整合醫學的人做”生物能場”研究,促成一些研究成果,使得目前中醫學能與國際生物能醫學的研究,接上話頭。當年那批人,已有了一些發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王唯工實驗證明,人體內血液迴圈95%的能量,是由壓力波傳遞的,脈診可以量到波的振動信號,解釋了中醫為何憑脈診手腕上”寸、關、尺”三穴位就可測出身體各功能的大致狀態。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國鎮研究經絡電性,證明經絡是生物體內物質、能量和資訊的溝通網,是生物體發育和生存的基礎系統,胚胎發育初期靠經絡,後期長成胎兒時,分化出血管、神經等專責系統;也證明了在穴道上篩檢電性,可用來進行臨床診斷,為中醫與現代醫學找到交集點。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嗣涔發現,練氣功可以影響大腦自主神經的總樞紐視丘,因而可以控制血管通透性、及增加末梢血流量。有利的條件持續發生,新儀器問世,有利中醫學的研究。陽明大學邱仁輝與洪傳岳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證明了針灸腳的小趾外側面,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經至陰穴,可治夜盲、近視眼、視神經萎縮、目生白翳等眼疾。 

    臺灣醫學界的證實

    即便醫學界也開始做些嘗試:

    陽明大學已證明,三七、川穹、人參、生脈散等心血管藥物,藥效的確很強。長庚醫院也臨床證明,生脈散有助增加心臟的收縮。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蔡敦仁研究發現,氣功運動可以改善尿毒癥病人的生活品質。台大醫學院複健科賴金鑫主任與藍青醫師發現,持續練太極拳的中老年人,心肺功能比不練拳的人要好。台大醫院和中國醫藥學院教授林昭庚臨床合作發現,針灸有比嗎啡更有助於切除子宮的病人在手術後減輕疼痛。”我們現在做的是相當於中醫藥的文藝復興,參考古人的經驗,在舊的事物上有新的創造,”洪傳嶽說。部份醫界人士也開始嘗試實做。繼榮總針灸科為各科醫生開課,愈來愈多人參加學針灸之後,台大醫學院從這學期開始,在麻醉課程中加入針灸麻醉理論,實習醫生也開始學習如何以針灸為病人止痛。這是我國自民國2年以來,西醫學院首次在課程內納入中醫理論。

No comments:

Ying Yang

Ying Yang

Blog Archive

About Me

Restarting to Learn